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期是從兒童進入成人的過渡期,約12~18歲。安娜 佛洛伊德曾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如果言行矛盾,變化莫測的話,反而是正常的現象。」顯然,青春期並不全然是大孩子們幸福愉快的時期,可能伴隨著不安ˋ迷惘與苦惱,也可能心情矛盾ˋ喜怒無常。
艾瑞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這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如下:
  • 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艾瑞克森, 1963年)
艾瑞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甯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艾瑞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少年的特質:
*生理方面:
生理快色成長,身高ˋ體重增加,骨架變長加寬,身體比例變化ˋ各生理系統發展成熟。
因性荷爾蒙分泌,促成生殖器官成熟ˋ第二性徵的出現等性成熟現象。
*認知方面:
發展「形式運思」,也就是由具體思考,進入抽象推理能力,由於經驗缺乏,想法天真,卻缺實際ˋ過度理想。抽象思考是分離母體的表徵→是秘密,表示獨立的自我,不被父母所控制。
比較自我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關心的內容去推估別人。
*情緒方面:
生理成熟,但心理準備不足,非常關心身體外表的變化,擔憂早熟或晚熟。
受成人的新要求與期待,無所適從。對既無兒童的權利,又無成人的自由及地位,其社會角色不明確感到矛盾。
面對人際ˋ學業ˋ人生目標...等壓力,不易調適。對人際受挫ˋ學業枯燥ˋ考試失敗ˋ升學壓力及生涯得選擇,常感焦慮ˋ鬱悶ˋ煩惱。
*人際方面:
親子關係緊張,想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追求獨立自主,故常質疑或反抗權威,易產生親子衝突。
重視同儕關係,長和同伴建立親近ˋ有意義的友誼,需要被隸屬的團體接那,容易受到同儕及次文化的影響。
人格發展的轉機:
發展新的「自我概念」和「自我發現」,從與父母親ˋ同儕ˋ師長ˋ社會等互動過程中逐漸探索出自己是誰。
「自我認同」的轉機,發展出自我肯定的能力或自我否定,行程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為下一階段的成人生活做準備。

張志豪老師在課程中談起了"卡夫卡"的寓言故事:變蟲記...
《卡夫卡變蟲記》一書曾經榮獲美國國家親子出版品金牌獎。
作 者: 勞倫斯    譯 者: 郭雪貞 出版社: 格林 
卡夫卡是一個二年級的小朋友,有一天早上起床,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超級大甲蟲。有著六隻細細長長、毛茸茸的蟲腳,頭上還多了兩支像天線的觸角。奇怪的是,除了他最好的朋友麥克外,他的爸爸媽媽、妹妹、同學和老師,都沒人發現……
故事靈感來自卡夫卡原著《蛻變》,這是一本很有趣的繪本,插圖生動可愛,幾個主人翁的對話也很令人發笑。曾經和幾個小朋友一起閱讀過這個故事,他們看完後都愛不釋手,回味無窮。
或許你會覺得故事內容太誇張,可不也經常在電視新聞中看到:少女未婚懷孕,朝夕相處的家人和同學都沒人發現,直到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生下小孩後,家人才恍然驚醒…
想一想...若是你要多久時間,你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變成一隻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