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盲點

案例:
小玲與先生結婚十年,先生是位完美主義者,眼中只看到他人錯處,並將它無限放大。
無論小玲如何對家人關懷備至,先生只見到太太的不是。
她感到自己不被重視,沒有價值

回顧小玲的成長史,自幼跟隨暴躁的父親長大,父親常對她哮吼責打。
小玲重視家庭,心愛丈丈,凡事包容。
無論先生如何無理指責,她每曰都悉心弄菜、令家庭有條不紊,盼丈夫回來有舒服的感覺。
無奈先生總是不欣賞,認為太太已失去婚前那份少女的嬌美,已經不是心中那個人,
小玲做甚麼事他都覺得煩厭。
十年過去,先生拂袖而去,小玲因此得了抑鬱症。

💁相依難、相分痛。
婚姻是一個學習的旅程,當中有很多盲點,令人看不見對方。
有一位心理醫生指出一些關係上的盲點,正好描述這段關係。

一,偏見
我們天生就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很難察覺他人的立場,知道也記不住,並不經意地忽略。
丈夫的焦點是在找錯處,小玲解釋甚麼也聽不進耳;眼睛只在搜索令他煩厭的證據。
相對來說,小玲相信「真心終能打動對方」,希望最終得到欣賞,
卻耗盡一生的精力,證明自己失敗。
抱著不設實際的期望而單方面努力是個儍瓜,例如你相信明天會中六合彩一樣。
先生喝咖啡,小玲沖奶茶,徒勞無功。
感情是兩個人的事,信念需要適當地調節,我們要學習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
並修訂自已的做法,關係才有希望,否則終生也被盲點禁錮。

二,經驗話我知
小玲的童年經驗告訴她,不完整的家庭很可悲,一家人在一起很重要,
這個重要的價值讓她留住關係,但留不到一份愛。

三, 沒注意
小玲從小已習慣忍受父親的粗暴虐待,習慣了做受害者。
在婚姻生活中也延續這種被虐待的感覺。她沒注意到有甚麼問題,
沒有想過可以有不同的生活。
如果小玲能多聽他人對她的回饋,也許她能看清楚自己的狀况。

四,模糊的證據
小玲認為丈夫對家庭負責任,每天準時回家,與她共同生活,這就是愛的證據。
誰知先生認為這只是他的習慣。
先生認為被愛的證據是太太如小鳥依人般聽他差遣,並不是為他做甚麼,
所以他也不感到被愛。
二人生活是一種藝術,表達愛的方法盡不相同,如果彼此能接納對方表達的方式,
並同意這些方式就是愛的證據,那麼愛情的戶口才有進帳。

五,歸類
「把東西歸類」是人類天生的傾向,卻令我們只能在框框裡思考。
先生👨認為小玲不是個「可人兒」,他不是在找一位太太,只是找戲中主角。
小玲👩亦認為自己是一個「無價值的人」,自己可有可無。
負面歸類他人是不給機會他人;負面地歸類自己則是不給生路自己。
我們可嘗試轉換萬花筒看世界,一切可能不一樣。

ㄣ沒有學習成長,許多的女人或許就如同案例中的小玲,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所犯何錯?!
就像我老娘...至死都無法明白...也無法原諒我老爹的一次又一次的嚴重外遇...
就像我老娘對我老爹...又愛又恨的矛盾...
就像我😡沒學習成長前.....
實在不明白...為何"他"無法好好過日子?...
為何如此美麗、獨立、能幹...如此認真的我卻無法獲得"愛"/"幸福家庭"?

明白對我的生命很重要...不想不明不白...才走上學習成長之路ㄋ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