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

什麼是「小大人症候群」?如果你有以下現象,「小大人症候群」可能已悄悄找上你!
  生活似乎都在掌握中,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
  小時候常常沒人陪,總覺得沒有人在乎自己。
  只會微笑,害怕展現真實的情緒。
  老是在照顧別人,卻不善待自己。
  不知道如何與子女相處。
  困在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中。
  沉溺過去,害怕未來,對現在感到焦慮。
  工作讓人筋疲力竭,找不到意義何在。
  從未感到滿足。
  渴望愛,但很少得到。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小大人」?身為「小大人」,如何真正「轉大人」?
作者在書中提出很多案例故事,讓讀者一窺小大人背後的心理動力。在我們驚呼「他們怎麼知道,我就是這樣過日子的!」之後,作者一步步揭開冰山之下隱藏的原因,陪伴讀者秀秀自己內心的小孩,讓他重展笑顏,找回生命的喜悅與意義,走上復原療癒之路。
👩我非常推薦這本書...它幫助我更看見自己、傾聽自己、了解自己...

第一部 小大人
1.介紹
2.兩個家庭
3.誰是小大人?有哪些症狀?
4.一些陷阱:特別是成癮問題

P42   小大人的症狀----------
       我們精力的市見還有它所帶來的結果,會演變成各種精神或與壓力相關的失調症狀,從藥物濫用或是其他物質上癮,到憂鬱症、恐慌症、焦慮症、人格疾患、性功能失常、親密關係失調、過動、飲食疾患、強迫行為和異常執著傾向等等。
  我們當然同意並非所有人的所有問題都要歸因於功能不良家庭,許多文獻也有記載如酗酒、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焦慮症和一些體重過重問題根生禮方面的因素有關係。然而,就我們進行心理諮商多年的經驗發現,通常有_問題的案主都是來自功能不良的家庭,並且再自己新建立的家庭重演原生家庭的問題😓

P51  不健康的依存關係
       會阻礙健康的相互依存關係形成,對我們造成傷害。許多專家認為若不健康的依存關係沒有經過治療,在生活的壓力下往往會行程更嚴重的上癮狀況

        憂鬱症.........我們從許多僅用藥物治療的憂鬱症案例中發現,它們真正的問題原自童年時期未獲解決的情緒垃圾。........我們認為,某些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的病患,一旦了解自己曾經是功能不良家庭的小大人並選擇面對之後,其實是不需要吃藥的。

第二部 家庭根源
6.家庭系統:結構、功能、角色與界限
7.當陷阱佈成
8.當家庭偏離軌道  這章節談.家庭系統:結構、功能、角色與界限...對我來說更清楚"家庭動力"的概念...
也顛覆很多自己對"家庭"的看見。

第三部 我到底怎麼了?
10.否認
11.感覺
12.秘密
13.我們的自我認同怎麼了?
14.關於親密關係

P141的部頭引言我非常喜歡....

P148感覺.........所有的小大人症狀都與不健全的「情感」能力有關。......
        許多醫生表示,鈍化扭曲的情感能力所造成的後果不僅僅是失敗的人際關係而已。急躁易怒的生活形態容易導致心臟病等各種心血管疾病。.....導致各種壓力相關的失調症狀,像是高血壓頭痛、胃病、疲勞、慢性憂鬱症。這些症狀或多或少都跟情感能力的問題有關。

P163秘密..........大家都同意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ex.不允許生氣的家庭......我們的感覺成了秘密.......因此,大家都活在雙面世界中.....當秘密與家庭結構越緊密纏繞,家裡的任何一個人就會開始把秘密「表現出來」👀

扣連回~第二部 家庭根源.....P80  功能不良的角色
        再功能不良的家庭裡,......ㄧ些功能不良家庭角色的發展  ...
付出者 ;協助者/熱愛者 ;迷失的孩子/獨行俠 ;英雄;開心果;代罪羔羊;爸爸的小公主/媽媽的小王子;聖人.....我慢慢的了解和同意,當初鄭玉英老師說:孩子是代罪羔羊😢
這些角色之所以功能不良,就是因為他們只是「角色」。健康的家庭不會要我們演出特定的劇本........

第四部 冰山之下
16.小大人與共依存症狀的共同模型


第五部 療癒:我現在該怎麼做?
17.揭露和承認
18.著手治療
19.淺談療癒和靈性

用老師們的"推薦語"當結語

  這本書討論的是美國七○年代開始的現象,也是臺灣一直看得到的一個小傳統。過去我們有所謂的阿信現象,大姐為弟妹犧牲了自己人生的幸福;現在隨著父母的不夠成熟,我們有太多早熟的小孩。《小大人症候群》的出版,在臺灣這個階段,正是時候。──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如果按照這本書的定義,其實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小大人,因為鮮少有家庭是完整、健全、不失衡的。作者說:「揭露和承認自己的真實情況是人類最勇敢、最真誠,同時極富自我成長意義的行為。」也就是老老實實地,說故事,說自己不完美的家庭故事,把自己認回來,讓自己完整,這就是自我救贖之道。──周志建(心理諮商博士)

  人性之難得,在於它擁有超越自我的能量。這本書為尋求光亮的生命,提供了存在的希望。──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


這書...我重讀了很多次ㄋㄟ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自己陪伴自己的好方法

如果你內心有一個受傷的小孩,總是哭得很大聲,總是沒人看見,那麼,現在的你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要好好的陪他。例如,當你很害怕被別人丟下、討厭、內心有很多的慌亂和緊張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沒有耐心看到最後的人,Chloe在書中提供你一個一球入魂、自己陪伴自己的好方法──
  1. 和擊掌,感覺身上的情緒透過這個動作被甩出去
  2. 安:安撫自己,想像心裡面有一個大人在和自己說話,「我知道你現在很害怕」、「沒關係我在這裡」,像一個大人一樣陪伴自己,問自己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我知道有些人不習慣跟自己說話,Chloe這個符令拿回去照三餐唸,可以漸漸培養和自己說話的感覺:「嘿~(你的名字),我知道你受委屈了;我知道你一直渴望有人了解你真正要的是什麼,我知道你一直希望有人可以看見你。
我知道,我忽視你的感覺很久了。因為我必須要忽視這些,才能感覺自己是安全的,才能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我知道我自己一直覺得你很不重要,對不起,我之前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但現在的我長大了,有能力了,我答應你,我會去感覺你的存在。
每天與你對話、了解你、認識你,為你的不舒服發聲,為你的不願意拒絕。
當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候、當你覺得很委屈的時候、當你覺得孤單,人生沒有意義的時候,請記得還有我,我是你一輩子的陪伴。不論你做了什麼、沒做什麼、犯了什麼錯,我是你一輩子的陪伴。我是你一輩子的陪伴。我是你一輩子的陪伴(因為很重要,所以講3次)。」(修改自做自己最好的陪伴,p.68)
六、觀想五歲小孩
如果你覺得前面這一招治標不治本、還是常常感到不安,那麼或許你可以做的事情是:回到創傷點流淚

那些過去你感到焦慮、擔心、害怕、悲傷、不知所措,卻從來沒有被看見過的創傷時刻,可能是某次被父母丟下、可能是和兄弟姐妹吵架、可能是前男友的不告而別、可能是現任女友一而再再而三地劈腿,找一個安靜、或讓你覺得平靜的時間、空間,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創傷點*。

現在,讓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練習:Chloe引用了一行禪師《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一書中的「觀想五歲小孩」法:想一段小時候讓你感到不安、擔心、焦慮的經驗。可能是被朋友拒絕、被家人丟下、被責怪表現不好等等。
調整自己的呼吸(試著練習想像用「腹部」呼吸),盡量把吐的時間拉長。
在腦海裡觀想小時候的自己(不一定要是5歲,也可以是你那個回憶所經驗的年紀)。
在心裡跟自己說:(吸氣)「我看見自己是個5歲小孩。」
在心裡跟自己說:(吐氣)「我對內在(傷心、不安、難過或焦慮)的5歲小孩慈愛的微笑。」
持續做數次,練習去感受、看見、安撫那個,曾經受傷卻被你不知不覺遺忘的你自己。
當然,這個方法有可能會引起劇烈的情緒,如果幾次之後你仍然沒有辦法進入狀況,或者是實在是承受不住,建議找專業人員陪同。
七、當自己的父母

認6

為什麼會有認同上癮症呢?

三、你生命中的大石頭
為什麼會有認同上癮症呢?下面四種人,Chloe指出有可能是認同上癮症的高危險群:
  1. 男尊女卑的家庭
  2. 有過度優秀的手足
  3. 曾經有被霸凌或排擠的經驗
  4. 在嚴厲又缺乏支持的教養下長大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或許拜他們所賜,因為你害怕停下來,而讓你在工作上相當成功,但其實你很累,因為心中那個像天一樣高的標準,自己無論如何都達不到。
認2
你飄向北方,不聽也不想,不敢回頭望,但你可曾想過,那個你一直叫別人不要問的家鄉,住著一個等待你的小孩?
四、破洞人生
那個沒有被看見的內在小孩,是一切不安的源頭。
前陣子我做了一個小小的分析, 1,314個參加《戀愛這種病》研究的樣本當中,發現書中各式各樣的「病」、都與我們研究裡面調查的焦慮、憂鬱、生活滿意度等等有關。而焦慮、憂鬱、生活滿意,也都和「安全感」有強烈的關係(相關係數介於.3~.7之間)。
如果安全感這麼重要,為什麼我們總是修不好?
「不安是來自於內在匱乏的放大。」Chloe說如果你每次不安都是透過分散注意力,滑手機玩遊戲,傳訊息問對方「在幹嘛」,那麼真正的焦躁還是藏在底下沒有解決。
「安全感是是由與人親近的相處,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累積起來對人和世界的一種相信。」Chloe說,
可是如果你總是靠別人給你安全感,那麼就會掉入「尋求再保證」的陷阱:總是要對方一直不斷地保證他愛你,但是這樣的保證卻又沒有辦法在你心裡面持久,長期下來,你只是越問越焦慮、越問越憂鬱。
甚至,「不安」已經是一個長期習慣的狀態,如果真的讓你要到了安全感,你反而會不習慣,一直擔心那是「真的」嗎?或者用各種方式證明對方給的安全感是「假的」,來驗證自己心中的想法。
然後當對方終於受不了測試離你而去的時候,你心裡面就會冒出「你看吧」的想法,有一點小小的悲哀的爽(總而言之被我說中了吧!),以及大大的惆悵。
自我驗證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你得到你要的了嗎?
你裝安全感的杯子下面破了一個大洞,所以總是很努力很努力地跟別人要,但是還是永遠不會滿。Chloe所說的「做自己最好的陪伴」,其實就是在做「補洞」的動作。
認3

你有「認同上癮症」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自己總是有這麼多的不安?或者,為什麼一直以來你都以為自己過得很好,小時候也沒什麼童年創傷,後來在感情或是人生走到中場的時候,才發現許多隱藏的焦慮和緊張,正在你的身體裡面蔓延?

文:海苔熊
讓我們想想下面這些問題,你有這樣的情形嗎:
  1. 在感情裡面總是有很多的不安,害怕被對方傷害,卻也不知不覺地傷害了對方。
  2. 總是要逼死自己,害怕停下來就會被淘汰,所以焚膏繼晷,追求完美,卻總是覺得自己還不夠。
  3. 表面上看起來過得很好,沒什麼困擾。其實,有很多話,只是你不說而已,因為那些太黑暗、太痛苦、一直腳伸進去就會跌落深谷,所以你在別人面前假裝,但你很清楚這只是你的假面具。強顏歡笑非真笑,總比不笑來得好。
  4. 因為害怕被丟下來,所以總是緊緊抓住對方;害怕自己一個人,所以你的感情從來沒有空窗期,但是當身邊沒有人陪伴的時候,還是寂寞覺得冷,只好拼命滑手機、用力玩遊戲,我看窗外,覺得自己很沒意義、很空虛。一個人之所以會過得不好,之所以會在各種感情當中跌跌撞撞,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困擾,之所以會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害怕被拋棄、會自己逼死自己,其實糾結來糾結去都只有一個問題而已:缺乏安全感。
要是能重來,你會做什麼不一樣的事情?所有的人生課題,都是安全感的課題。阿德勒說,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你知道要做到課題分離、你知道要做到自我鼓勵、但為什麼還是有各式各樣的擔心、焦慮、害怕?
一、找回自己的安全感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自己總是有這麼多的不安?或者,為什麼一直以來你都以為自己過得很好,小時候也沒什麼童年創傷,後來在感情或是人生走到中場的時候,才發現許多隱藏的焦慮和緊張,正在你的身體裡面蔓延?
有些書籍都會用很多的故事、很多的「爸媽害的」(或者童年創傷)、早年不被愛的感受,來解釋「你為何會過得如此辛苦」,可是,然後呢?
你是否還沒有準備好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還沒有辦法跟家人溝通?因為你早就已經不認這些家人了,對他們已經沒有愛也沒有恨,剩下的只是漠然,那麼,要怎麼看見修復的可能呢?
相較於《情緒鬆綁》走的是行為和認知的路線、《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走的是修復原生家庭的路線,這本《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提供了另外一種「中間」的路線,讓你可以在情緒上面走得深一點,又可以在還沒有準備好「見自己父母」的時候,先練習「當自己的父母」。
所謂的長大,就是了解到一個事實:「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給你完整的安全感。」其實,這就是皓宜說的「接受人的能力有限」。
如果你的爸媽總是情緒勒索,你的童年坑坑洞洞,在感情裡面常常跌倒又常常害人跌倒,而且沒有人愛你(躲在桌子底下),那麼不如從現在開始先練習好好的愛自己──用具體、不浮誇的方式。
二、你有認同上癮症嗎?
按照慣例,我們一起來看看你有沒有這樣的「症頭」
  1.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擔心自己如果不夠努力就會被拋棄。
  2. 如果怠惰、懶散,就會失去別人的喜歡和愛
  3. 買了一個負責任的包裝紙,擔心如果沒有把事情做好會影響到別人,表面上看起來很負責,其實這裡面包的是滿滿的不安。
  4. 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總是在乎別人的眼光,害怕自己做了什麼別人會不滿意(儘管這個「別人」並不存在)。
  5. 「你愛我嗎?」、「你真的想跟我結婚嗎?」、「你喜歡我哪一點?」總是不斷地問伴侶類似的問題,而且每次問只能像止痛藥一樣,下次感到不安的時候又會再問對方⋯⋯
這種在意別人在意到失去自我的人,心理師Chloe稱之為「認同上癮症」,儘管它並不是精神病學診斷手冊(DSM5)的診斷,但仍然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和人際關係。
認1

無助


每當遇到重大挫折時,很多人心底都有無助的感覺,但「無人幫到我」這句話卻絕不容易說出口。
那種孤立無援和感到淒酸寂寞的感受,實不足為外人道……
但若果經常出現這種感覺的話,我們就要檢測自己是否患上「過度焦慮」或「憂鬱」的症狀了。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賽立門曾做過這樣的實驗:狗兒當要走出迷宮時,研究員便對其施以輕微的電擊,反覆經多次之後,縱使出口近在咫尺,狗兒也放棄了逃脫並不會再作反抗,因為狗兒的「無助感」已大大降低了其逃出的意願。

「無助」是一個信念而並非是一個事實。

人比狗學得還多,只要有過一次强烈「無助」的經驗,一世都認為自己不能夠逃脫。人的「無助」信念還有三個特定的形態:〔1〕永久性,「我一次無助,往後每次都感到無助。」〔2〕蔓延性,「我這方面不好,其他方面也不會好。」〔3〕個人化:「我是一個無助的人。」

據研究所得,患有抑鬱症的人都具有「無助」這信念以及上述三種有關的想法。

有一位女子,男友跟她分手,她認為失戀是因為自己不及第三者般具吸引力,於是終日鬱鬱寡歡更責怪起自己的不足,她在傷痛之餘,竟拿了第三者的出生日期去咒怨……。
男女離合本是平常事,但若因心中抱有負面想法而引致情變,這才值得反思及正視!女子內心的負面想法因何而生?

原來女子母親常將她與美麗的妹妹作比較,日子久了她也接受了「我不如人故得不到他人所喜愛」這個深層的信念,而這信念更綑綁了她三十多年,使她在每一段人際關係中,皆覺己不如人而不應獲到關注,久而久之便感到無助與無望了;女子初期只認為自己貌不如人,但這信念蔓延性的禍害慢慢地擴張至學識、智慧、能力及性格特質等各方面,她不知道自己原來每日都在將弱點放大而將優點否定,親手將愛推走的原來是自己。

女子會將一切歸咎到第三者新女友頭上,那是「外在歸因」的表現,這與她從幼年時對妹妹所產生的妒意有關係。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無能為力的受害者」時,自然會產生强烈的焦慮感。相對地,如果女子反轉槍杆指責自己,「內在歸因」地將情變的責任完全攬上,認為一切是由自己引起,那麽她患憂鬱症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了。

亦曾有一個女性自幼就被家人罵為「不祥人」,她便一生帶著這個身份,放棄了多個關係,她認為自己是一切不幸的源頭,這也是極端個人化的表現。

人之初猶如白紙一張,知識經驗皆經學習而得,所以也可以經學習再學懂放低和改變!
有人會學得快亦有人學得較慢,不過重要的是,只要我們一息尚存,仍有自由意志去選擇活得比昨日好。

學懂「無助」,只會浪費一生,也消耗/扼殺著身邊人的生命歲月與精力,選這種累己累人的生活方式,您認為值得嗎?

(TVB週刊633期)

壓力 會讓過敏症更嚴重!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有些人一到季節轉換之際,就會出現過敏反應。美國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壓力越大,過敏症狀可能就會越嚴重。
研究人員追蹤一百七十九名花粉過敏患者,持續十二星期,其中有百分之三十九的患者過敏症發作次數微一次以上,且症狀多半較為嚴重、過敏症發作時間也會拖得比較長。進一步分析發現,與過敏症沒有發作者相比,這些人往往承受較大心理壓力。
研究數據顯示,壓力較大的人在兩個十四天周期當中,有百分之六十四的人過敏症發作次數超過四次以上。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四月號的「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年刊」(The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研究人員表示,出現壓力與過敏症發作時間不一定會在同一天。不過研究中有不少人指出,在日常壓力增加幾天內,很容易就會過敏症發作。
研究作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安柏‧帕特森博士解釋,壓力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導致患者出現更多過敏症狀。研究也發現,過敏症發作較頻繁的人大多有些負面情緒,可能是負面情緒誘發過敏症發作。
帕特森博士認為,打噴嚏、流鼻水、眼睛老是淚汪汪等過敏症狀很容易讓過敏症患者壓力更大,對於有些人來說,過敏症甚至可能就是壓力之源。減輕壓力雖然不會讓過敏症痊癒,但卻能幫助減少過敏發作頻率,讓症狀不會那麼嚴重。像冥想、深呼吸、找時間放鬆一下、擁有充足睡眠、吃對食物、求助家人等都能幫助減輕一點壓力。


唐吉訶德-投射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這個房間是在水中嗎?不是,只是有個水面的投影讓我們以為自己在水中。
我們的心智是個投影機,不斷把我們的內心投射出去。我們內心有什麼,就會把外在變成那樣。所有我們看到在外界的,都是投射,都要回到我們內心去看我們自己。
我們對外界的貪戀、恐懼、憤怒等等情緒,其實都是出自我們的投射。
這個觀念有一點抽象,有沒有什麼故事可以比較生動地說明這樣的情況呢?
有的,唐吉訶德便是一個投射的故事。
唐吉訶德自己的內心覺得騎士的浪漫很酷,於是便想像自己是個騎士,不斷把自己內心所想的各種壞人與怪獸投射在外在的事物當中,當他勇敢地奮戰到底,卻也把自己的生命消耗殆盡了。
不要覺得這只是個瘋子的故事,一部小說成為經典,往往是它寫出了人心共同的狀況。
瘋狂的世界也常是人世間的縮影。我們每個人如果缺乏內心的覺察,都可能是個堂吉訶德。在內心不斷地投射之下,把我們的生命,拿來追求一個不存在的浪漫目標,打擊一個不存在的怪物。唯有當我們清楚地覺察自己的內心以及內心所投射出的影像,才能夠避免活在自己想像的浪漫世界中,不再將人生虛耗在幻象當中。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圖片為「紙風車劇團」所演出的「紙風車幻想曲」,取自台中市政府文化局網站:

『伊兒症候群』



『伊兒症候群』
在"小熊維尼"的故事中,他有一干好朋友,其中有一隻驢子伊兒(Eeyore),驢子伊兒是百畝森林裡的憂鬱王子,沈默寡言,總覺得什麼事情都和他作對,也因而常常皺著眉頭,唉聲歎氣。
他是一個典型的可憐蟲。
他那一句拖得長長的「可憐的我」,還有低垂著頭走路的姿態,在在顯露出不折不扣的自憐。
這就是所謂的『伊兒症候群』!
罹患『伊兒症候群』的理由~
*妳希望別人照顧妳
*妳希望別人安慰妳
*妳希望別人解決妳的問題
*妳希望別人知道妳有多辛苦
人們乞求憐憫與自憐的主要原因~
因為妳知道這些行為會讓妳達到目的,答案就像其他行為一樣,都是從影響最大的早期學習環境中得來:家庭
成人的抱怨代表的是發展受限:自限於童年階段,只能以極少數方法爭取自己想要的。
小孩的眼光很短淺,看到的世界非黑即白。
但成年人會看到灰色的部分,之到多數情況都是正負面因素並存。
抱怨雖然不愉快,卻一再被證明很有效。
(是ㄋㄟ,想一想...我娘一抱怨我就會安慰她,站在她旁邊,自動自發幫她解決所有問題,安慰她...然後她只會對著我抱怨...然後當兒子的完美母親)
做自己的心理管家/張老師文化......回答:
抱怨或可達到短暫的效果,但終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所衛玉奇的效果通常是~控制別人ˋ製造烈士形象ˋ逃避責任。表面事達到目的,背後卻有一大堆問題,包括讓別人心煩ˋ增加自己的無助感ˋ永遠無法成長。
長期看來抱怨甚至是一種危險的工具。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認識『鴨鴨症候群』

心理學小常識:認識『鴨鴨症候群』
「為自己出征」說武士穿著盔甲來形容一個人的肌肉盔甲自己內外分離.
「創造生命的奇蹟」更是明確的說一個人的肌肉盔甲會造成身心分離然後造成的疾病.
這"鴨鴨症候群"更是貼切淺顯易懂...讀一下...提醒自己是不是"鴨子"ㄋㄟ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2013.10.10 04:50 am

好面子、得失心重 外表像小鴨般悠閒 水裡卻拚命划水、壓力沉重
這一陣子,老家附近的光榮碼頭特別熱鬧,打從國際知名的「黃色小鴨」進駐後,
每天都吸引了許多粉絲前來朝聖,爭相合影留念,人氣可說「頂呱呱」。
本以為「黃色小鴨」只是個漂浮在水面的大氣球,但上網查詢後才知道,其狀似優雅,身軀以下可是忙得很。原來它的底部暗藏兩部鼓風機,全天候不停運轉,持續打氣入內,藉以維持小鴨飽滿、可愛的造型,由外頭根本看不出來。
這不禁讓我想起國外流行的一個專有名詞😂

「鴨鴨症候群(Duck Syndrome)」
這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所提出,意指鴨子划行時從容不迫,但雙腳則拚命打水,
形容有些人表裡不一,在外泰若自然,一派悠閒、淡定,背後卻壓力沉重,苦不堪言。
●根據觀察,「鴨鴨症候群」大致有以下特質:
1.重視形象:本身好面子,相當在意外界眼光,喜歡獲得認同或讚賞。
2.好勝心強: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秀,什麼都想要贏,最怕被看扁或瞧不起。
3.得失心重:不容許犯錯,無法接受失敗,行事總是戰戰兢兢。
4.完美主義:設定的標準太高,對細節過於「龜毛」,老是雞蛋裡挑骨頭。
5.隱藏真情:有事就悶在心裡,依然強顏歡笑,故作鎮靜,不願向外討救兵。
這類個案由於愛逞強,思考缺乏彈性,常鑽牛角尖,加上報喜不報憂,其實活得很辛苦。研究發現,長期下來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物質成癮、睡眠障礙等疾患風險高。而一旦傳出輕生時,周遭親友普遍感到訝異,畢竟當事者平時表現樂觀、積極,言行並無異狀,突然以極端方式結束生命,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有「鴨鴨症候群」的傾向,專家的建議是:
1.認清事實:目標不切實際,超出個人能力所及,只會帶來煩惱。唯有知足惜福,懂得適可而止才能獲得快樂。
2.善待自己:凡事別太執著,以免作繭自縛。去除「我必須…」、「我應該…」、「我一定要…」等非理性的內在語言,培養以幽默的態度看待事情。
3.開誠布公:卸除偽裝,主動分享感受或想法。放下無謂的堅持,嘗試去相信別人,廣泛結交良師益友,遭遇問題時便有可諮詢、討論的對象。
4.放慢腳步:求好心切容易顧此失彼,忽略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物。處事不急功躁進,學習去享受過程,細細品味內涵,而非只看最終結果。
5.求助專業:早期察覺,早期介入,避免積重難返。努力想要改變,但效果有限,本身也感到困擾,不妨接受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的治療,緩解不適。
現今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人為得到肯定或重視,盲目追求完美,陷入「鴨鴨症候群」中而不自知。就算課業或事業因此達到成功,往往也犧牲身心健康,甚至家庭幸福,故不可不慎乎。


【2013/10/09 聯合報】@ http://udn.com/

18隻狐狸吃葡萄-18種心態-18種結果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開頭:在一位農夫的果園里,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紮寨在附近的狐貍們,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這只狐貍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

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這只狐貍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爲文飾作用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剛剛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動。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
(這只狐貍的行爲,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爲「固執」,即反複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爲,有時我們也稱它爲強迫癥。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能夠得到的籐,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把它拍死了。
(這只狐貍的行爲我們稱它爲「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於人於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它傷心爲甚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甚麼就吃甚麼嗎?它傷心爲甚麼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爲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這只狐貍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爲「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貍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甚麼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
(這只狐貍的行爲在心理學中稱之爲「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

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爲甚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麼這麼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我的運氣怎麼這麼差啊?越想它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
(這只狐貍的情況是「抑鬱癥」的表現,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爲特徵的神經性障礙。)

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嘗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貍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它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這只狐貍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爲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同樣是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貍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嘗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這只狐貍的行爲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爲「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

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採摘葡萄的技術,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
(這只狐貍採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系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十一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同樣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它轉了一下眼睛,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後趁它們不註意,用鐵鍬將它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
(這只狐貍雖然最後也解決了問題,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的,這種應對方式不可取。)

十二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這是一只漂亮的狐貍小姐。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個男朋友,這只狐貍先生借助梯子給了狐貍小姐最好的禮物。
(這在心理學上稱爲「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爲一種好方法。)

十三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這導致了它不能嘗到甜美的葡萄,於是它就怪罪起葡萄籐來。說因爲葡萄籐太好高騖遠,爬那麼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漂亮。發洩完後,它平靜地離開了。
(這只狐貍的行爲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稱之爲「抵消作用」,即以從事某種象徵性的活動來抵消、抵制一個人的真實感情。)

十四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來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貍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輕衊地看著這些,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惡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
(這只狐貍的行爲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爲「反向作用」,即行爲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十五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既沒有破口大罵,也沒有堅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發出了感嘆,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麼遠,這樣有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甚麼不好的呢?於是它詩性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
(這只狐貍的行爲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爲「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洩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洩。)

十六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只狐貍一直不明白一向很註意飲食的它,怎麼會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這只狐貍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爲「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十七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甚麼了不起的,我們狐貍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貍也一樣行!」
(這只狐貍所表現的言行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爲「傍同作用」,即當自我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系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十八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貍來了也吃不到葡萄,爲甚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撈月,現有狐貍摘葡萄,說不定也會傳爲千古佳話呢!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貍合作,搭成狐貍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這只狐貍採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終的結果是既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

心態這東西說不準,關鍵看你自己如果去擺正他,小小淺顯的道理,通過寓言來告訴大家,就看你自己怎麼去做了~~

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誇大自體症候群:現代人體內暴君的真面目

🤔書架又進了一本岡田尊司的書
『誇大自體症候群:現代人體內暴君的真面目
誇大自己症候群:あなたを脅かす暴君の正体』

是依戀障礙的接續篇......
不安全依戀有著許許多多的狀態
誇大自體症候群是極致的發展
🧐怎麼我好像碰過這樣的人有著誇大自體症候群的影子ㄋㄟ



『啞口無言的精神醫學
  近來不斷發生重大刑案,其中不少犯罪者乍看是一般人,突然犯下隨機殺害多人的案件........
  多數人對這類事件感到莫名其妙,連理應說明此種行為病理的精神醫學,也無言以對。
  其中有些犯罪者有幻覺、妄想之類明確的精神異常,也有犯案動機,可是專家花了好幾個月做精神鑑定以了解他們犯罪時的精神狀態,卻多找不出犯罪行為主要是由哪些「異常」造成;例如,秋葉原事件就找不出可說明犯罪行為的明顯精神障礙。
  對此結果,任誰都會張口結舌,感到不可思議;因為那些事件奪取多條無辜生命,這麼嚴重的後果卻找不出異常原因,實在有違常理..........
  ...一九九三年開始,我在醫療少年院擔任精神科醫師長達二十年。我親眼看到這二十年間孩子的急遽變化,也實際治療引起重大事件的少年,深感精神醫學的診斷無法準確掌握他們引發問題的病理本質。在探討這些難以理解的行為時,我特別注意到兩個問題,一個是不安全依附的問題,另一個是自戀的問題。
  我也愈來愈覺得,孩子的問題,與其說單純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不如說是敏銳地反映大人與社會問題的鏡子。實際上,我認為更早之前出現的兒童異常已經告訴我們大人與社會出了問題;不過大人並未正視,只視為孩子的問題,導致情況持續惡化。正因為這些大人還是小孩時,異常行為被視為孩子的問題,才導致現在狀況惡化,不是嗎?
  一般人往往只注意到重大刑案或嚴重的少年犯罪,但因不滿、憤怒而引起莽撞反應,逐步升級為行動的問題,其實和我們更密切相關。而且,這樣的病理不只出現在小孩身上,也擴及大人。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家庭暴力、跟蹤狂行為、對弱小者霸凌、騷擾、虐待等。這些問題在數量上遠遠多於重大刑案,也更常發生,和重大少年事件也有共通的自戀病理,只要有一個地方不對,就有導致嚴重事件的危險。
  因此,我以自戀觀點為基礎,試圖分析犯下案件的孩子,甚至擴及所有現代人的病理.....
  ...表現出誇大自體症候群病理的事件不斷發生,但與一般人更密切相關的是輕易對弱小者發洩不滿與憤怒的案例,如家庭暴力、跟蹤狂行為、霸凌、騷擾、虐待等。這類案例不只增加,也很可能一觸即發升級為犯罪。
  威脅不順己意的人,並想支配對方,就是自戀失控的情況。遇到這種人該如何應付?有這類問題的人該如何克服?思考這些問題時,一定要了解誇大自體症候群的病理。
  之後,我開始研究另一個重要觀點,即不安全依附的問題,發現藉由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許多出現抗拒現象的案例也有改善的機會。研究過程中我逐漸了解,自戀問題其實與依附問題密切相關。由依附問題發展出自戀問題,因而產生各式障礙的機制變得更明確。
  缺乏安全的依附關係,加上偏執的自戀,不只活得更辛苦,與周遭相處也會有困難。現代人都容易遇到這樣的課題,可以說任何人都可能因一個差錯,就走向失控,像計量器破表一般。......
  誇大自體症候群的問題不單是某個個人的問題,因為它一再牽連許多人,有時失控到整個社會都被捲入。當絕望、不安籠罩社會時,人人渴望救星出現,為誇大自體症候群所產生的幻想而狂熱;八十年前法西斯主義抬頭的狀況,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有重現的徵兆。這或許是因為許多人對現狀失望,認為幻想的彼岸有某種事物在等待。為了冷靜地看清本質,避免相同的悲劇,我們必須了解誇大自體症候群。
  從引發事件的少年到導致國家滅亡的領導人,都與這種病理有關,因為引發行為的原理是一樣的。很遺憾地,這些行為的本質與其說是什麼了不起的問題,不如說是因為缺乏健全的判斷力;不成熟,不知體諒他人,以及因失去自制力而走極端。一言以蔽之,就是驚人的幼稚。失去希望的人們在操弄極端言論與行動的領導人身上,投射出虛幻的拯救者形象,並為之瘋狂。
  誇大自體症候群不只是凶殘的犯人、危險領導人的問題,而是擴及一般人身邊的問題。內心愈空虛、不滿的人愈容易被吞沒。或許可以說,每個現代人都有這樣的風險。因此,對誇大自體症候群的思考,應該超越個人問題的層次,視為現代社會的根本問題。
  本書加入許多臨床與具體的例子,以幫助理解。為保護當事人隱私,無論是少年事件或一般成人的臨床例子,我都修改了細節與背景重新編寫,避免讀者聯想到特定案例。』

「科普」愛麗絲夢遊仙境症,你了解嗎?

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又稱「視微症」,屬於一種罕見眼疾,是神經學上的一種高度迷惑性現象,以致影響到人類的視覺感知。其症候表現為:長時間觀察一種事物,會突然像愛麗絲漫遊仙境一樣,周遭的事情忽然變大,或者忽然變小。病人有時候眼前會出現馬賽克的視覺效果,有的患者則會出現時空扭曲感。

疾病
患者看其它物體時往往呈現不是真實的大小和深度。醫生認為這種病症可能是由於大腦枕骨腦葉病變導致的,枕骨腦葉可控制視覺信息。此病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更多地發生於兒童時期。患者有時會出現偏頭痛,或者經常失眠等症狀。目前無藥可醫,但大部分可自行痊癒,預後良好。但也有例外。是全球十大怪病之一。
愛麗絲漫遊仙境綜合徵是偏頭痛的一種罕見先兆。該綜合徵的主要症狀是變形,也就是說身體感覺和視覺扭曲,而患者本人也明確知道這是幻覺。
患此視覺疾病的人類和動物,會把部分人以及無生命目標看得比真實的要小很多。常常這些被感知的物體,會在同一時間被看來非常得遠或者非常得近。病人有時候眼前會出現馬賽克的視覺效果,有的患者則會出現時空扭曲感。例如,一輛尺寸正常的汽車,可能被看來是一個小玩具。而一隻寵物狗也可能被看作只有老鼠大小。

有報導稱德國著名的藝術家凱綏·珂勒惠,也是因為患有此症,她的藝術風格才從自然主義變成了表現主義。
英國女孩阿比蓋爾·莫斯2012年被確診患有艾麗斯夢遊仙境症,她此前一直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麼病,直到一次看了一部醫療題材電視劇,她才意識到自己可是一名「愛麗絲夢遊仙境」患者。而她在被確診前曾經諮詢了6位心理醫生,其中一名醫生還以為莫斯患有癲癇。 莫斯稱,自己發病時,有時候持續20分鐘出現幻覺,而她的父親也曾出現過類似幻覺。
愛麗絲夢遊症候群通常突然出現在正常的小朋友身上,事情可能發生在兩、三天之內。除了追溯病史以外,小孩需接受血液、血清的檢查,有時醫師會作腦脊髓液檢查,以確定是否為細菌性腦膜炎,另外,醫師會進行腦波、電腦斷層掃描以及核磁共振檢查,以排除腦內有危險的腫瘤或畸型。

如果是比較厲害的感染,醫生會給予抗生素治療。但通常絕大多數都屬於病毒感染,只要注意營養及安全,通常兩星期左右,就能恢復到正常。如果有精神不穩定的症狀,醫生會使用安定藥物。如果發生厲害的癲癇發作,就需使用抗癲癇的藥物。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8o5gejl.html

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

👆 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  看到自己的身體、物體、周圍環境,突然變大或變小,這是一種視覺扭曲的症狀

25ed49bbdece0905f4675515b52ec71b.jpg

名字由來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路易斯卡羅,把講給女兒愛麗絲李德羅的故事編成童話,故事的女主角愛麗絲遇到會說話的兔子,並且開始一段奇幻的冒險旅程,過程中愛麗絲的身體會突然變大或是縮小,跟把對物體或身體產生視覺扭曲的症狀一模一樣
症狀、特徵
► 症狀主要出現在兒童時期,大多數的人成年後會漸漸克服
► 患有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的人,共通點都有嚴重的偏頭痛,據說作者路易斯卡羅就有,推測作者可能將偏頭痛發作時經歷的幻覺,編輯到童話故事中
► 發病因素:可能跟偏頭痛、腦瘤、腦炎、睡眠嚴重不足、毒品使用相關,但是真正的原因還不確定

➪ 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奧賽羅症候群 othello syndrome

👆 奧賽羅症候群   othello syndrome,醫學上有另一個專有名詞「病態性忌妒」,白話說法就是「疑妻症」或「疑夫症」,是精神病的一種,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 ➝ 欠缺明確的證據而懷疑伴侶不忠,並且認為自己受到侵害的症狀

23879683159914375_320x320.jpg
奧賽羅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中『奧賽羅』的主角,故事主角是奧賽羅克服,是一位黑人並且成為威尼斯的將軍,並且和威尼斯元老的女兒苔絲狄蒙娜相愛,不顧父親的反對兩人結婚了!
伊阿古是奧賽羅旗下的官,因為想要的職位被凱西奧得到而心生不滿,開始計畫要陷害他的陰謀。伊阿古告訴奧賽羅凱西奧和他的妻子苔絲狄蒙娜兩個人有一腿,並且製造假的外遇證據,被忌妒攻心的奧賽羅,失去了理智最後殺了自己的妻子,到最後得知事情的真相後後悔不已,因而自責選擇自殺

症狀細論
► 性格上有偏執的症狀,非常挑剔、記憶力強、仔細等特徵
► 只對配偶執著,其他範圍的問題(工作、社交等…),都可以正常的處理和應對
 伴侶要在身邊才會安心,對另一半有強烈的佔有慾和忌妒心,容易懷疑伴侶對自己不忠,自己也無法擺脫掉這個想法,並且堅信配偶要付出代價!
 患者甚至會跟蹤或是騷擾懷疑的假情敵,並且蒐集相關的證據

生活例子
► 老婆去參加同學會或是姊妹的下午茶,老公卻想著她出去和外面的小王、小狼狗約會!
► 女友因為準備報告壓力太大,這個月的經期延遲了一個禮拜,男友懷疑女友是不是在外面亂搞,懷了其他男人的雜種才造成遲經的現象!
  老婆因為身體不舒服在床上躺了半天,多疑的老公卻想著配偶整天在外面亂搞,到家當然會累當然沒有精神阿!
  兒子買給媽媽的母親節禮物,被爸爸誤認為是小王送給媽媽的,就算經過兒子澄清,爸爸會覺得是兒子跟老婆串通起來聯合欺騙他!

➪ 因為只有對配偶執著,不少人覺得這是愛的很深而忽略它,其實這是精神障礙的一種,常常無憑無據、沒有邏輯的認定配偶不忠,輕則造成家庭失和、重則可能發生像奧賽羅一樣的悲劇,誰也不能保證當忌妒心蒙蔽雙眼、控制理智的時候,會不會發生什麼憾事!
建議趁早接受治療,不只要服用藥物,還要同時接受心理治療,最好另一半和家庭成員一同接受治療,效果會更好;如果繼續放任不理的話,患者到最後連醫師都會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