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

大人的創意表演課-我們來玩創意,編出好劇本吧!

第五幕—我們來玩創意,編出好劇本吧!
創意,其實是與生俱來、不需要訓練的,只要能夠放鬆,不設限地讓想像力奔馳,不保留地說出或寫出你的精彩故事,人人都可以是大編劇家。

-你還能學到:練習跳脫框架思考,並盡情釋放想像力,有助於讓生活充滿更多可能性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大人的創意表演課-與你真實的聲音相遇!

第三幕—與你真實的聲音相遇!
幫助學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聲音,並練習更有自信地,用自己獨一無二的聲音來表達自我。
-你還能學到:認識自己的聲音後,能進而開發更多聲音表情,從此讓語言表達更加分

當自己說話時聽見自己的聲音,和聽見錄音時的聲音,真的有落差。
開始學習關照自己後,我發覺我的肢體其實是柔軟的,可是我的喉嚨是緊的。
我說話的速度很快...當然這些都和自己的背景有很大的相關。

有人說:咽喉代表我們為自己「大聲說話」的能力,「要我們想要的」和說「我是」的能力。當我們出現咽喉問題時,通常意味著我們感覺自己沒有權力做這些事情。我們感覺站起來為自己說話是不恰當的。
咽喉還代表身體內的創造力。這是我們表達創造力的地方,當我們的創造力被抑制和挫敗時,我們經常會有咽喉問題。
我們都知道,很多人一輩子都為別人活著。他們從來不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他們總在取悅母親/父親/配偶/情人/老闆。
扁桃腺炎和甲狀腺問題是創造力被挫敗、不能做你想做之事的表現結果。

ㄣ我喉嚨開過刀(聲帶有腫瘤)&甲狀腺有結節,上述的情況都挺能描述我ㄋㄟ
很開心今天老師教我們一個放鬆喉部的手部運動,當場敲打後真的挺有放鬆的感覺,包括一直緊繃的頸部。

我也發覺自己很依賴語言,只用聲音去表達,對我來說相當的困難。
如一位同學的分享,我發覺自己失去語言後竟然無法也沒能力表達。
可是,我覺得自己在用語言表達或路廣播劇時,我的聲音抑揚頓挫我覺得是可以的。真的非常好奇,我怎麼了?!

課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聲音情緒的表達-歇斯底里。太神奇了!
我的生命經驗是不允許自己~去感受自己的感受更何況歇斯底里。
當說沒有用,用歇斯底里去要時並不會得到,甚至還會招來惡果。
所以我對歇斯底里其實是帶著負面的評價。
當我表演著歇斯底里時,不帶著批判自己的心情,其實身體全然放鬆的,
結束時身體是熱的也是輕鬆的。
那和我遇上的歇斯底里的人一樣嗎?
我很難想像...希望有機會能核對...

最後的「我在這裡,請看見我」...哈哈)))
跟著2位老師練功多年,我發覺自己很穩...
我不需要是獅子或老虎我都能宣示自己。
我終於能對別人說~不~





大人的創意表演課-原來身體可以這樣動!

第二幕— 原來身體可以這樣動!
利用各種身體律動,讓學員發掘自己肢體的彈性與可能性,試著在安全的氛圍與環境下盡情伸展,並學習運用肢體來表達情緒。
-你還能學到:與自己的身體充份對話,並學習利用肢體進行表達,更讓身體不被侷限,能更自在、靈活地展現肢體語言

課程開始以肢體動作Check in
抓自己的感受對現在的我來說相對從前是可以但還是困難的
所以我用"迷霧中失去方向"來表現...
至於模仿別人的動作我發覺自己放不開當然就難進入對方的狀態ㄋㄟ

骨盆運動讓我覺察到自己的肢體仍然是相當緊張閉鎖
難怪自己長期以來一直是上背痛&腰痛...
有人說:後背代表我們的支持系統。
後背出現問題通常意味著我們感到不被支持。
或許對於缺乏安全感的我來說,情感上的理解&支持相較物質前者更重要些。
只是一直都在收拾別人給予的爛攤子的我,一直都需要挺身而出。
然後因為不會展現自己的脆弱,成了理所當然。
人總要遇到關卡才會回頭看看自己。
我真的得多愛自己...所以開始學習使用界線~適當擺爛~

童年故事的展演:
跟著2位老師上心靈成長課程及讀書會多年,對自我算是稍有認識。
原生家庭的探索一直都是在做的功課。
童年這事件在母親晚年,母女有更深入的回顧和對話。
母親談起來的...否則我最初對童年的印象是ㄚ嬤的鴨蛋和隔空和爸爸的對罵。
以及第1次上陶老師工作坊時童年印象~
父母牽著弟妹走向車站...而我一個人和ㄚ嬤留在鄉下的...被遺棄感受...
我的生命故事就這樣展開~
ㄣ我算是一個假性孤兒/童年情感被忽視的孩子。

上課時老師們都不斷的提醒~呼吸~
因為這學習和提醒,我才會開始把注意力拉回自己的身體,
也才慢慢開始去正視自己的感受。
有人說:對情緒有所覺知,是心理成長的內在運作。
雖然現在的我,仍然是善於處理事情不善於處理心情。
但我能看見它...我也能藉著這看見慢慢療癒自己ㄋㄟ







大人的創意表演課-幕啟—從參加試鏡開始吧!

幕啟—從參加試鏡開始吧!
讓自己參加一場試鏡會為精彩的學習揭開序幕:從自我介紹開始,再隨機抽取角色與台詞進,不設限、不打分數,更不會有壓力地進行試演。試鏡全程將錄影,讓學員能充分認識、觀察自己,更做為未來學習的依據和進步的動力。
-你還能學到:幫助自己瞭解在面對鏡頭或拍照時,哪些角度最好看、最適合自己。

第一堂課竟然忘了~遲到了!
因為疫情導致很多事都停擺,也刻意讓自己再這期間生活更緩慢甚至擺爛。
因為一輩子對生活沒擺爛過...更甚的是一直都在收時別人給的爛攤子。

匆匆趕到...直接試鏡...
當然因沒收Email就沒事前做功課,拿劇本就直接上場囉!
ㄣ我不怕面對老師,也不怕面對鏡頭說話......

回看自己的錄像...發覺表情超多...
我怎麼了?!
有趣...好好想想~~~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我在親密關係中的重蹈覆轍


有人說:
你感覺自己像奴隸般停留在一段愛情關係裡嗎?
你會拼了命想幫助別人卻忘了照顧自己?
你會忍不住一直告訴親密愛人該怎麼做?
如果你不自覺的從愛人的角色,變成了伴侶的父母?老師?甚至小孩?
你,可能患了愛情上癮症?!


我有嗎?...我不太清楚...好像有卻又不太確定......
回首看自己...剛結婚時,跟每個少女一樣,對婚姻充滿了愛與期待,沒想到
19年後,婚姻竟以家暴離婚收場。
怎麼會是這樣讓人心碎的結局...我反省自己...
我沒有錯...我一心一意為家為孩子...努力在工作上拼搏...
反觀他...時時製造麻煩讓我3不5時的擦屁股ㄋㄟ
我為何會走到這步田地?...是我錯了嗎?但錯在哪裡?
我當時只能擦乾眼淚...因為有更重要的"任務"去處理...

多年後...緩口氣時...因為隱隱的感覺...有人想重歸舊好...
但...那傷太痛太深...我也剛剛學會傾聽內在的聲音...
然後決定開放自己...找尋新的親密關係...就這樣... 原以為下一段關係會更好,但與前男友持續了兩年後,竟又走上分手一途。
在關係互動中只是隱隱約約感覺自己似乎在重蹈覆轍...
可是那只是感覺...那時的我沒有理性的脈絡來說服自己或看見自己...
直到我從精神醫學的學習轉到心理動力的好奇...
從精神疾病的認識到家族治療到自我探索...
從"共依存"的了解到,看到一本名為《掙脫愛的枷鎖》的書




PS:這書2018年遠流再版...

過度付出的愛:為什麼我們在一段關係中付出這麼多,卻得不到想要的回報?

Women Who Love Too Much: When You Keep Wishing and Hoping He’ll Change

作者: 蘿賓‧諾伍德    出版社:遠流  

  • 👀也因再版...再重讀一次...仍讓我怵目驚心...我得更確認自己以前就是個"愛情上癮症"患者

💁這書開頭就直指~




書中的案例:可以看出一些自己同樣的模式...
C深受冷漠男子的吸引,好重塑成長期與冷漠父親的痛苦經驗-她努力追尋別人不願
付出的愛。
C不論受哪一位男士吸引,都是以她和父親的關係作模型,力圖贏得她無力付出的愛。
如果我們幼時曾有特別痛苦的經驗,那麼終己一生,我們都會不自覺的再造相同的情境,
以便掌握控制權。

會這樣~是因為~

一個人會「愛得太多」時,其實是在說她的「強迫性迷戀」,這種迷戀會給對方帶來壓迫感,想要逃離,但是我們會錯誤的以為這就是愛。在我們眼中, 愛是痛苦的,是血淋淋的 
這也是為什麼當對方敷衍或無視時,我們仍然無法離開。因為們把愛的感覺等同於痛苦的感覺,錯誤地認為越痛苦的愛越真實 ,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獲得別人的愛。
試想一下,什麼樣的男人容易得到女人的關注和親昧?可能會比較帥氣、聰明、有車有房、有很強的人格魅力。然而,很多被愛得太多的男人往往未必具備這些特點,他們的共同點在於:他們的真愛都很難獲得(emotionaly unavaliable)。所謂「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就是這個道理。愛得太多的女人往往容易被那些感情冷漠、遙遠且無法建立有意義聯繫的男性所吸引。然而,這些男人自身就有許多問題,他們往往不是很好的交往對象。
那,為何會這樣?
一條經驗法則是,你越是難以結束一段糟糕的感情關係,其中包含的童年時期的努力成分就越多。為什麼你會愛得太多以至於產生「強迫性迷戀 」,可能是你在克服小時候遺留下來的恐懼、憤怒、痛苦和挫折。而 退出這段糟糕關係就意味著放棄一個尋求解脫、糾正你所受委屈的機會 說簡單點,也就是「愛得太多、總是被渣男吸引,也許源於童年的創傷。」
書中一位心理諮詢師說:她曾在諮詢室遇到過上百位愛上渣男的女孩,這些女孩們似乎都講述了同一個故事,在童年的成長過程中,她們感受不到父親的關心和喜愛。
這類父親不是簡單的不善言辭,而是從內心深處不在乎自己的女兒。她們不斷懷疑父親是否愛自己,也不斷地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愛上渣男的根源居然是有一個渣男父親?)
所以當這些女孩長大後,她們會情不自禁地去尋找那些遙遠、冷漠、自私、無法建立有意義聯結的渣男交往。這些渣男的愛跟父親的愛一樣難以獲得——聽起來有點受虐傾向,但這往往是真的。
那她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心理師認為,在潛意識裡面,她們希望能夠通過獲得渣男的愛來修復自己童年的創傷(爸爸再愛我一次)。她們擁有一個不合理信念是「那麼渣、那麼不負責任的人都能愛上我,就能證明我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了吧。」但一個憑本事被叫做渣男的人,不就是因為他不愛你還吊著你嘛!
期待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有一天愛上自己實在是很矛盾的一件事情,但這件事也是這些女孩們所執著和堅持的。為了緩解自己的童年創傷,那些愛得太多的女孩更容易陷入某些物質成癮的問題 ,比如酒精、毒品、甜食、遊戲等。它們可以幫助受傷的女孩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逃避現實,暫時麻木掉空虛的內心。但隨著時間推移,她們會漸漸地感到內疚、羞愧和自我厭惡。
當一個人厭惡自己時,很可能會執著於尋求別人的愛,因為她們需要一份「被愛的感覺」來重新建立自尊感,但同時也會矛盾地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別人的愛。


👸看這些書...真的幫助自己找到答案

也真真實實的陪伴我走自我療癒的路!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過度付出的愛:為什麼我們在一段關係中付出這麼多,卻得不到想要的回報?

☺昨天去誠品逛逛👀...發現了這本書:



過度付出的愛:為什麼我們在一段關係中付出這麼多,卻得不到想要的回報?

Women Who Love Too Much: When You Keep Wishing and Hoping He’ll Change

  • 作者: 蘿賓‧諾伍德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03/29                                                                                        
  • 👿是因為看見英文書名感覺似乎有些熟悉...回家到書架上確認一下...果然

💁是看到

  • 當初從讀~心靈工坊的邊緣型人格系列書籍...到成人兒童...
  • 然後得知這本書...因為已絕版...到圖書館借書...
  • 因為愛在書上塗鴉註記...所以拿去copy方便註記&保存...
  • 這也是我讀書量大...但無法接受電子書的緣由💤

這本書讓我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的種種發生和後來自己的看見有太多太多的對照
讀起來很痛...但很讓人徹悟.......

轉貼新書的序文~~~
前言

  若墜入愛河只感到痛苦,就表示你付出太多。和閨中密友聊天時三句不離「那個人」,談他的問題、想法或感受,每一句話都以「他」開頭……你愛得太多了。

  他可能喜怒無常、脾氣差,對你漠不關心或老愛貶損你,你說都是因為他小時候過得不快樂
(舊版:認為這一切都基因於他不幸的童年......多切重我ㄚ....)
,還試圖為他做心理治療(舊版:試圖撫慰醫治他…)…你愛得太多了。

  你去找心靈成長的書來讀,把認為對他有用的段落統統劃下來……你愛過頭了。

  你不喜歡他許多性格上的特點、價值觀和行為,卻都忍了下來,滿心以為只要施展魅力、多表達愛意,他一定願意為你改變(舊版:認為止要有足夠的吸引力和愛必能使他改變…)…你愛得太多了。

  這段關係極度影響你的情緒,甚至危及身體健康和個人安全……你肯定是被愛沖昏頭了。

  儘管愛過頭帶給人不滿足又痛苦的感受,卻是許多女性共有的經驗,甚至以為親密關係便是如此。大多數女性一生中至少被愛沖昏頭一次,更有許多女性一再面對同樣變調的愛情。有些人變得過度執著,滿腦子都是另一半和這段關係,在人生其他方面通通交了白卷。

  本書深入剖析為何許多女性明明只想找個懂得疼惜的人,卻老是遇到吝於付出、問題一大堆的伴侶;此外也探討為何有些女性明明不滿意某段關係,卻難以開口提分手。有時候,我們的伴侶並不適合自己、老是沒空陪伴自己、懶得關心自己,這份愛於是漸漸演變成「過度付出的愛」,而我們就是無法放手──不,我們因此更想得到他,更需要他。

(舊版:我們對愛和被愛的渴求,甚至愛的本身.都成了一種癮頭...上癮是個可怕的字眼,讓我們想起手上滿是針孔ˋ字我毀滅的吸毒者...我們實在不願用這個名詞,但許多女性症狀卻已嚴重到這個地步,為有正試問題方能解決)

  若你曾執著於某個男子,或許你已經明白,迷戀並非源自於愛,而是恐懼。對愛過度執著的人內心充滿不安:害怕獨自一人,怕自己不討人喜歡、不值得別人愛,害怕遭人忽略或遺棄。我們不顧一切地付出愛,只希望我們所迷戀的男人能夠撫平我們的恐懼,結果卻恰恰相反,恐懼和迷戀都日益加深,最後我們變得錙銖必較,每一次付出都期待著回報。也因為這個策略沒能奏效,我們更努力去試,用盡力氣去愛。我們為愛付出太多了。

  若你正是為愛奮不顧身的女人,在此先提醒你一聲,本書讀起來並不輕鬆。甚至可以說,要是你符合過度付出的定義,卻能無動於衷地把書看完、覺得無趣或生氣、無法專心讀本書列舉的案例、只想到本書對另一個人的啟迪有多大,那麼我建議你過些時日再重讀。太痛苦或太危險的事需要多一點時間去面對,每個人都一樣,人性為了保護自己,會自動啟動否認機制。也許過一段時間再讀一次,你便能面對自身的經驗和深層情感。

  細細讀這些故事,允許自己的理智與情感和案例中的女性產生共鳴。或許你覺得本書舉的例子都很極端,但我可以保證這類案例多的是。這些愛得太多的女性少說也有數百個,有些是我素來熟識,有些是我執業時的案主,她們的人格特質和過往歷史的確如本書所描述,毫不誇張,而且真實故事更加複雜、糾結、痛苦。假如你以為和她們相比,自己的狀況只是小巫見大巫,我只能說,我碰到的大多數案主起初都是這樣的反應──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問題「沒那麼嚴重」,卻由衷同情其他女人的處境,認為她們「真的」遇到麻煩了。

  這大概便是人生常見的諷刺吧,我們女性很能瞭解其他女人的痛苦,寄予無限同情,卻往往看不清自身的處境,被痛苦蒙蔽了雙眼。我太瞭解這一切,因為我大半生都過度付出自己的愛,直到身心極度痛苦,才被迫檢視自己和男人的交往模式。最近幾年,我努力打破這個模式,這段時間是我人生中收穫最豐的日子。

  我希望,本書不僅能幫助每一位過度付出的人看清楚自身處境,也能鼓勵你們跨出改變的第一步。方法很簡單:不再滿心迷戀某個人,轉而調適自己的身心,專心過好自己的人生。



從別人的故事,看見自己的縮影


  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為了愛一個人付出了一切卻得不到回報,如果你的朋友總是說你有「聖母情結」,全天下那麼多好男人不愛,偏偏要拼了命地把一個浪子變成你想要的樣子,那麼你該讀讀這本世紀經典,看看你是哪裡走鐘了。

  本書的作者整理了許多女性的個案故事,有些人愛上酗酒家暴的男人卻離不開,有些愛上吃軟飯的沒志氣男卻還是樂於為他犧牲。我們會說這樣的人一定是「卡到陰」、「愛到卡慘死」,但作者卻下了一個關鍵字,讓我重新省視愛的定義。

  她開宗明義說,這是一種「癮」

(舊版其中一段內文寫得更簡明些~
情絲為何斬不斷?......「愛得過份」的真相.她們早年的遭遇,驅使她們在病患面前扮演「救世者」的角色,超人一等,卻又情願為病患受苦.其實在這樣的關係當中,雙方都即需援手,雙方都耽於自己的癮頭.
...大多數童年不幸的男性並不會有癡戀的現象.由於文化和生裡因素的影響,這種男性學會保護自己,追求外在的成就,沉迷於工作ˋ運動或某種嗜好,不像女性只知迷戀某一男子.)

  在她的個案故事裡,她運用專業很有條理的帶領個案們爬梳自己的人生,追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找到自己為什麼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父母酗酒的孩子,長大後愛上的男人可能也有這樣的問題,因為她會不自主地認為導正這個男人,就彌補了童年那個無能為力的自己:小時候不得不當個照顧人的大姐頭,長大以後也容易被「沒三小路用」的小白臉吸引,因為他潛意識認為那種照顧人的成就感就是愛。

  也許我們自己遇到的感情沒有那麼的極端,但會不會有可能我們都把彌補某種缺憾的成就當作是愛?會不會我們以為的愛,只是在滿足我們內心一塊不可自拔的癮?

  如果是這樣,那到底什麼才是愛?

  作者沒有明說,但她告訴我們「過度付出的愛,不叫做愛。」
  戒慎恐懼又同情之於,我們也看到自己的樣子。

  如果你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如果你得了一種癮,
  如果你需要一記醒鐘來讓自己正視問題。

  那這本書可以作為你的第一步。

  愛應該是互相滿足,而不是填補一個無盡的黑洞。

小生/暢銷作家

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

什麼是「小大人症候群」?如果你有以下現象,「小大人症候群」可能已悄悄找上你!
  生活似乎都在掌握中,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
  小時候常常沒人陪,總覺得沒有人在乎自己。
  只會微笑,害怕展現真實的情緒。
  老是在照顧別人,卻不善待自己。
  不知道如何與子女相處。
  困在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中。
  沉溺過去,害怕未來,對現在感到焦慮。
  工作讓人筋疲力竭,找不到意義何在。
  從未感到滿足。
  渴望愛,但很少得到。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小大人」?身為「小大人」,如何真正「轉大人」?
作者在書中提出很多案例故事,讓讀者一窺小大人背後的心理動力。在我們驚呼「他們怎麼知道,我就是這樣過日子的!」之後,作者一步步揭開冰山之下隱藏的原因,陪伴讀者秀秀自己內心的小孩,讓他重展笑顏,找回生命的喜悅與意義,走上復原療癒之路。
👩我非常推薦這本書...它幫助我更看見自己、傾聽自己、了解自己...

第一部 小大人
1.介紹
2.兩個家庭
3.誰是小大人?有哪些症狀?
4.一些陷阱:特別是成癮問題

P42   小大人的症狀----------
       我們精力的市見還有它所帶來的結果,會演變成各種精神或與壓力相關的失調症狀,從藥物濫用或是其他物質上癮,到憂鬱症、恐慌症、焦慮症、人格疾患、性功能失常、親密關係失調、過動、飲食疾患、強迫行為和異常執著傾向等等。
  我們當然同意並非所有人的所有問題都要歸因於功能不良家庭,許多文獻也有記載如酗酒、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焦慮症和一些體重過重問題根生禮方面的因素有關係。然而,就我們進行心理諮商多年的經驗發現,通常有_問題的案主都是來自功能不良的家庭,並且再自己新建立的家庭重演原生家庭的問題😓

P51  不健康的依存關係
       會阻礙健康的相互依存關係形成,對我們造成傷害。許多專家認為若不健康的依存關係沒有經過治療,在生活的壓力下往往會行程更嚴重的上癮狀況

        憂鬱症.........我們從許多僅用藥物治療的憂鬱症案例中發現,它們真正的問題原自童年時期未獲解決的情緒垃圾。........我們認為,某些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的病患,一旦了解自己曾經是功能不良家庭的小大人並選擇面對之後,其實是不需要吃藥的。

第二部 家庭根源
6.家庭系統:結構、功能、角色與界限
7.當陷阱佈成
8.當家庭偏離軌道  這章節談.家庭系統:結構、功能、角色與界限...對我來說更清楚"家庭動力"的概念...
也顛覆很多自己對"家庭"的看見。

第三部 我到底怎麼了?
10.否認
11.感覺
12.秘密
13.我們的自我認同怎麼了?
14.關於親密關係

P141的部頭引言我非常喜歡....

P148感覺.........所有的小大人症狀都與不健全的「情感」能力有關。......
        許多醫生表示,鈍化扭曲的情感能力所造成的後果不僅僅是失敗的人際關係而已。急躁易怒的生活形態容易導致心臟病等各種心血管疾病。.....導致各種壓力相關的失調症狀,像是高血壓頭痛、胃病、疲勞、慢性憂鬱症。這些症狀或多或少都跟情感能力的問題有關。

P163秘密..........大家都同意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ex.不允許生氣的家庭......我們的感覺成了秘密.......因此,大家都活在雙面世界中.....當秘密與家庭結構越緊密纏繞,家裡的任何一個人就會開始把秘密「表現出來」👀

扣連回~第二部 家庭根源.....P80  功能不良的角色
        再功能不良的家庭裡,......ㄧ些功能不良家庭角色的發展  ...
付出者 ;協助者/熱愛者 ;迷失的孩子/獨行俠 ;英雄;開心果;代罪羔羊;爸爸的小公主/媽媽的小王子;聖人.....我慢慢的了解和同意,當初鄭玉英老師說:孩子是代罪羔羊😢
這些角色之所以功能不良,就是因為他們只是「角色」。健康的家庭不會要我們演出特定的劇本........

第四部 冰山之下
16.小大人與共依存症狀的共同模型


第五部 療癒:我現在該怎麼做?
17.揭露和承認
18.著手治療
19.淺談療癒和靈性

用老師們的"推薦語"當結語

  這本書討論的是美國七○年代開始的現象,也是臺灣一直看得到的一個小傳統。過去我們有所謂的阿信現象,大姐為弟妹犧牲了自己人生的幸福;現在隨著父母的不夠成熟,我們有太多早熟的小孩。《小大人症候群》的出版,在臺灣這個階段,正是時候。──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如果按照這本書的定義,其實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小大人,因為鮮少有家庭是完整、健全、不失衡的。作者說:「揭露和承認自己的真實情況是人類最勇敢、最真誠,同時極富自我成長意義的行為。」也就是老老實實地,說故事,說自己不完美的家庭故事,把自己認回來,讓自己完整,這就是自我救贖之道。──周志建(心理諮商博士)

  人性之難得,在於它擁有超越自我的能量。這本書為尋求光亮的生命,提供了存在的希望。──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


這書...我重讀了很多次ㄋㄟ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自己陪伴自己的好方法

如果你內心有一個受傷的小孩,總是哭得很大聲,總是沒人看見,那麼,現在的你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要好好的陪他。例如,當你很害怕被別人丟下、討厭、內心有很多的慌亂和緊張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沒有耐心看到最後的人,Chloe在書中提供你一個一球入魂、自己陪伴自己的好方法──
  1. 和擊掌,感覺身上的情緒透過這個動作被甩出去
  2. 安:安撫自己,想像心裡面有一個大人在和自己說話,「我知道你現在很害怕」、「沒關係我在這裡」,像一個大人一樣陪伴自己,問自己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我知道有些人不習慣跟自己說話,Chloe這個符令拿回去照三餐唸,可以漸漸培養和自己說話的感覺:「嘿~(你的名字),我知道你受委屈了;我知道你一直渴望有人了解你真正要的是什麼,我知道你一直希望有人可以看見你。
我知道,我忽視你的感覺很久了。因為我必須要忽視這些,才能感覺自己是安全的,才能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我知道我自己一直覺得你很不重要,對不起,我之前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但現在的我長大了,有能力了,我答應你,我會去感覺你的存在。
每天與你對話、了解你、認識你,為你的不舒服發聲,為你的不願意拒絕。
當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候、當你覺得很委屈的時候、當你覺得孤單,人生沒有意義的時候,請記得還有我,我是你一輩子的陪伴。不論你做了什麼、沒做什麼、犯了什麼錯,我是你一輩子的陪伴。我是你一輩子的陪伴。我是你一輩子的陪伴(因為很重要,所以講3次)。」(修改自做自己最好的陪伴,p.68)
六、觀想五歲小孩
如果你覺得前面這一招治標不治本、還是常常感到不安,那麼或許你可以做的事情是:回到創傷點流淚

那些過去你感到焦慮、擔心、害怕、悲傷、不知所措,卻從來沒有被看見過的創傷時刻,可能是某次被父母丟下、可能是和兄弟姐妹吵架、可能是前男友的不告而別、可能是現任女友一而再再而三地劈腿,找一個安靜、或讓你覺得平靜的時間、空間,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創傷點*。

現在,讓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練習:Chloe引用了一行禪師《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一書中的「觀想五歲小孩」法:想一段小時候讓你感到不安、擔心、焦慮的經驗。可能是被朋友拒絕、被家人丟下、被責怪表現不好等等。
調整自己的呼吸(試著練習想像用「腹部」呼吸),盡量把吐的時間拉長。
在腦海裡觀想小時候的自己(不一定要是5歲,也可以是你那個回憶所經驗的年紀)。
在心裡跟自己說:(吸氣)「我看見自己是個5歲小孩。」
在心裡跟自己說:(吐氣)「我對內在(傷心、不安、難過或焦慮)的5歲小孩慈愛的微笑。」
持續做數次,練習去感受、看見、安撫那個,曾經受傷卻被你不知不覺遺忘的你自己。
當然,這個方法有可能會引起劇烈的情緒,如果幾次之後你仍然沒有辦法進入狀況,或者是實在是承受不住,建議找專業人員陪同。
七、當自己的父母

認6

為什麼會有認同上癮症呢?

三、你生命中的大石頭
為什麼會有認同上癮症呢?下面四種人,Chloe指出有可能是認同上癮症的高危險群:
  1. 男尊女卑的家庭
  2. 有過度優秀的手足
  3. 曾經有被霸凌或排擠的經驗
  4. 在嚴厲又缺乏支持的教養下長大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或許拜他們所賜,因為你害怕停下來,而讓你在工作上相當成功,但其實你很累,因為心中那個像天一樣高的標準,自己無論如何都達不到。
認2
你飄向北方,不聽也不想,不敢回頭望,但你可曾想過,那個你一直叫別人不要問的家鄉,住著一個等待你的小孩?
四、破洞人生
那個沒有被看見的內在小孩,是一切不安的源頭。
前陣子我做了一個小小的分析, 1,314個參加《戀愛這種病》研究的樣本當中,發現書中各式各樣的「病」、都與我們研究裡面調查的焦慮、憂鬱、生活滿意度等等有關。而焦慮、憂鬱、生活滿意,也都和「安全感」有強烈的關係(相關係數介於.3~.7之間)。
如果安全感這麼重要,為什麼我們總是修不好?
「不安是來自於內在匱乏的放大。」Chloe說如果你每次不安都是透過分散注意力,滑手機玩遊戲,傳訊息問對方「在幹嘛」,那麼真正的焦躁還是藏在底下沒有解決。
「安全感是是由與人親近的相處,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累積起來對人和世界的一種相信。」Chloe說,
可是如果你總是靠別人給你安全感,那麼就會掉入「尋求再保證」的陷阱:總是要對方一直不斷地保證他愛你,但是這樣的保證卻又沒有辦法在你心裡面持久,長期下來,你只是越問越焦慮、越問越憂鬱。
甚至,「不安」已經是一個長期習慣的狀態,如果真的讓你要到了安全感,你反而會不習慣,一直擔心那是「真的」嗎?或者用各種方式證明對方給的安全感是「假的」,來驗證自己心中的想法。
然後當對方終於受不了測試離你而去的時候,你心裡面就會冒出「你看吧」的想法,有一點小小的悲哀的爽(總而言之被我說中了吧!),以及大大的惆悵。
自我驗證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你得到你要的了嗎?
你裝安全感的杯子下面破了一個大洞,所以總是很努力很努力地跟別人要,但是還是永遠不會滿。Chloe所說的「做自己最好的陪伴」,其實就是在做「補洞」的動作。
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