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同理心vs同情心

  • 何謂同情心?
    同情心是安慰。是一種情緒,是「感同身受」,是一種被動地分享,如同對其他人的痛苦、歡愉或悲慟立即而自發的反應。
  • 何謂同理心?
    喬拉米卡利醫師說:同理心是理解,同理心需要一定程度情感上的距離──你必須與悲痛、恐懼、憤怒保持距離,創造一定的空間,讓你的理性思緒平撫非理性的感覺。你必須先把成見擺在一旁,壓抑想要評斷與譴責的下意識反應。因為還有更迫切的,也就是追求「理解」、或最終希望能「寬恕」的需求,報復的情緒因而得平靜與壓抑。
    同理心起於理解,但和許多人所想的相反,同理心不只是理解。同理心不是簡單地說:「我瞭解你的感覺跟想法。」這只是漫長的努力過程中的第一步。一旦你擁有足夠的熟悉與理解,同理心會要求你付諸行動。做一個能施展同理心的人,比擁有同理的能力更重要,因為這才是我們運用同理心的價值所在。將我們的理解從內心世界轉移到外在世界,我們可以學到如何以積極的方式、帶著想要幫助人而非傷害人的目地,來表達同理。
    表達同理心並不是一步接著一步「這麼說」、「那麼做」的簡單步驟。事實上,研究同理心的心理學家強調,這艱困的工作還包括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緒、並在回應時重視每個獨一無二的個人與情境。
    關於同理心,有一個基本不變的事實:即使我們深刻的瞭解他人的感覺與思想,但如果什麼事也沒做,我們並不能算是有同理心的人。如果我們只是坐在那裡,分享他人的情緒,但沒有辦法或不願意將感覺轉化為行動,便是否定了同理心的自然進展。同理心必然是行動導向。同理心帶著想要理解的真誠渴望問說:「我能學到什麼?」透過深刻的感受與開放的心靈,同理心會說:「請教導我。」在人際關係中的每一次意外與轉折,同理心都想知道:我能怎麼幫忙?我能做什麼?接下來我能往哪裡走?
    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分別,可以拿「油與水混和」與「牛奶與水混和」來比喻。同情心就好比油與水,彼此相靠、互相碰觸、互相作用、但總是個自維持獨立的本體:兩個人一起處在不同的經驗當中。而同理心則好以水與牛奶混和,各自變成對方,共同創造全新的整體:兩個人經歷相同的、共享的經驗。
  • 何謂同理心的傾聽?
    同理傾聽的焦點在於他人身上,目的是希望讓對方感覺自己的獨特經驗是被理解的。這意味從一般性轉移到特殊性,從遲頓轉移到敏銳,從普通轉移到稀有,從尋常轉移到不平常,從熟悉轉移到陌生。若說同情心是回到過去,因為有共通的經驗而產生了一般性的理解,則同理心則是聚焦在現在,聚焦在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在這特殊的時刻。*  


    ──亞瑟‧喬拉米卡利、凱薩琳‧柯茜,《同理心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