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談嫉妒心理

袁瓊瓊說作家有兩種,一種是天成的,對自己的美好全無自覺,也不太在乎;一種則是非常自覺要成為美人,也非常努力,最後終於成為美人。
總有一種空泛的勉勵性的話:「成為內外皆美的美人!」這樣的說法,在我聽來是陳腔濫調!在各種場合之中說這樣的話,聽者與說者除了默默點頭還能說什麼?
但是人們心裡一定不是這麼想的,尤其是女人!人性的負面左右著更多人格形成的因素,美人之為美,除了外表,還有更多是關於背後社會與心理層面的問題。
當然可以將「美」代換為各種社會普遍認可的「優勢」:財富、才華、技術、學識、地位、人緣、愛情、教養等有形無形的區分出社會階層的一切「尺度」。也就是人的高下之別、平凡或不凡、幸或不幸等區分。
 此時你能夠聯想到什麼?
不公平?好自為之?努力上進?羨慕?還是……
「嫉妒」這個心理、觀念,代表人類心靈的侷限,也就跳上了眼簾。
 人的一生中遇到的各種處境與問題的解決與檢視,絕大多數取決於是否「公平合理」,在同儕伙伴之中、在企業同事之中、在家人兄弟姊妹之中,不管多成熟、多麼不受到他人的影響,但是只要涉及到比較的問題,「嫉妒」不可能不存在!企業人士中的薪資,越高層者越是秘密、是禁忌(富人的財富亦是),因為涉及到的是更低階職工的付出與所得是如此不成比例,當然企業考量的是:「要給那些人(勞方)多少,是我可以『忍受的』。」“可忍受的”這個詞,產生了心理上的矛盾。
 集體性的嫉妒多是產生在貧富差距過大的社會,起初是潛在的,一旦有人外露出這種心理作用,搶劫、偷竊、作奸犯科等破壞性即出現,最糟的狀況是一整個國家、社會的顛覆,例如「革命」。
 嫉妒的心理人人皆有,而且其頑強的程度與效應所造成的痛苦或者快感均非常強烈。而這樣的心理是非常社會性的,也就是如果沒有另一個人,嫉妒不會存在。
 比方說:總是有各種輿論要人們被催眠,啣金湯匙出生、繼承祖上、或者說就是「好運」,趕上了不用努力即遇到好行情而發財的人們,是天意、是幸運。這樣的「催眠」以適當的去阻止嫉妒者的意識。然而多數的人們看待朱門,卻是將眼光移開,將心力與精力用到自己可以達成或適應的目標上去努力。
 利用嫉妒心理而顛覆的歷史不計其數,中國在19551966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利用的就是階級的不平等,嫉妒的心理與行為,進行的大規模社會改造/破壞運動,利用農工階級來反上層的商人、富人與知識階級,而在毛澤東與四人幫的運動之下,操作手法的粗魯殘暴,毫無人性可言,以致於日後的傷痕如此深刻。台灣的政黨輪替,在我看來也是這種群眾心理的利用而成功的。
 當然可以說,人的天才或美貌,聖賢才智平庸愚劣,基於生物性的先天決定,無從選擇;但是否因為「天生如此」就會因此少些嫉妒?顯然並非是由於個人擁有什麼,而是社會的眾人要他們什麼是該擁有的,什麼是不該擁有的,以此衍生的各種行為與對待,而且這樣的形成是基於叫做「平等」的。
 嫉妒產生的心理與行為,包括攻擊、敵對、衝突、挫敗、爭奪、不和、摩擦等都是有根據的,而且破壞性相當大,在任何一種文明或者文化或者政治的形成或操作上,能夠將嫉妒的負面降到最低(例如大家盡可能表面看起來均等,例如穿制服),那麼在各種公認的規範制度、風俗習慣、宗教和日常行為、社會輿論風氣與人們健康的心理上,才能獲得最大的進步。

人與人之間的嫉妒無處不在。這種敵意的、折磨人的心理,一開始是基於看到「自己的弱勢」。
於是在各種比較或者競爭的心理,注意到別人的優勢或者幸福,這種比較與凸顯從一開始就自尋煩惱的落了心根,嫉妒者多數是不願看到別人在物質或者品格上佔有優勢,他們更熱中消除這些優勢,但並非表示自己要擁有它。
(因此希望貪財好色捲款潛逃的王又曾夫婦(物質優勢)回國受到唾棄與法律制裁;又或者某些政客對待如馬英九這種人格自我標準設得極高的人(品格優勢),想盡辦法抹黑一樣。)
心懷嫉妒者的心理與行為也是一種極為頑強的衝動,如果能夠使被嫉妒者遭到傷害或者厄運或者感到痛苦,那怕自己受到傷害也在所不惜!這種自作自受的心理含有病態的情緒在內,「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毀滅心態。
 人生處處看得到「嫉妒」,對天才的嫉妒,如電影「阿瑪迪斯」裡,宮廷鋼琴家終生嫉妒他的對手莫札特,他一生的努力就是如何贏過莫札特但是卻遭到一輩子的挫敗,即使莫札特日後窮愁潦倒,嫉妒者還是嫉妒莫札特,嫉妒他已經潦倒如乞丐,為何還是寫出那樣動人的樂章!伊斯蘭教的處世準則中有個故事,如果看見富人的湯裡有根頭髮,「那麼什麼也別說,讓他把那根頭髮一起吃下去。」
 當然出於嫉妒但是卻轉化為自我積極進取的動力,同樣也是無處不在的。人們需要看到比自己更好的人,以此為目標來達成自我能夠滿足的成就或感受。但是這樣的說法是對「自己」的要求而言,而忽略了外在,人不可能關起門來只做自己,躲在自己的象牙塔裡安全地當個皇帝或女皇,事實上是,當你達到一個令人「稱羨」的地步時,你也變成他人嫉妒的對象、假想敵。
人們「崇拜」與自己「距離遠」的人,不管是時空上“已逝”的古人或者擁有特殊成就上的巨人;換句話說,人們嫉妒與自己「距離近」的人。
所以我想要談談的是「被嫉妒者」的責任。
 當一個人沒有感覺到自己敵視的對象對自己產生威脅,那麼也就不會有敵對的念頭。嫉妒亦然。這個社會存在著明顯的等級、階級等社會分層所帶來的差距與不平等。如果其人的確透過努力而擁有今日的成果,人們對他的敵視或嫉妒會減低,甚至改為崇拜,首富郭台銘學歷專科,沒有出身豪富,靠的是節儉生活與努力工作的態度而達到成就,由於他的「起跑線」與一般人差不多,他的價值與他今日的鴻海王國,在平凡的大眾眼中是值得肯定崇敬的。(難道沒人會嫉妒老郭嗎?)
伊索寓言中有個這樣的故事,有三個人,A擁有六匹馬的馬車,B擁有四匹馬的馬車,C是指能靠兩條腿走路的人,寓言說,C是不會去憎恨一個坐六匹馬馬車跑過自己身邊的大人物(A),但是那個坐四匹馬的人(B)則反倒會對其產生嫉妒或憎恨。
一般人討厭驕傲、自以為是、而大肆宣揚自我優勢的人,儘管表面上不說,但是內在的嫉妒心理必然存在。瞭解嫉妒與被嫉妒者的心理,被嫉妒者的害怕也就成為克制自己行為的理由與方法。
 身為女人,感受到嫉妒與被嫉妒心理與行為的機會是更多的。比方女人的美貌,自古以來就是女人不得不和其他女人競爭的利器,以獲取男人的「寵愛」。女人的內心住在復仇女神。因此“一般女人”的嫉妒以其膚淺的程度,大概都歸納在「美貌」和「獲得男人的愛情及其財富」的這兩大項之中,而身為敏感女人我也能夠從其他女人的眼中(當然也不僅只是女人)讀出這樣的訊息:嫉妒或被嫉妒。
 特別是處於後者的情況。然而我一點也沒有覺得有任何值得驕傲或者優勢等感覺。
  也許是出於一種內疚,或者嘗過那種被孤立、被猜忌的苦,因此,儘可能拒絕可以「享受或享有」的可能性,而一意的希望“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當然也因此,任何透過自己流汗流淚而獲得來的,得失心相對也會變大)。在此過程中倍覺辛苦,奇特的結果是,那在加速自己的平凡化的過程中,來自男性的注目降低了,女性的關懷增加了。然而那不是我喜歡的自己!
僅僅是要迴避掉嫉妒者投來的「兇狠目光」,以及其背後的惡意,我的恐懼與選擇,恰好是使得社會趨於「平等」的一個小小的分子而已。我的人生陷在這個問題裡,往往處於矛盾、無所適從的各種憂鬱裡。
 因此,我想投入的更深刻的存在感,在家庭?子女?或者學識上?顯然現階段都是暫時無法達到的。而這一切,也就在年華逝去之中慢慢消逝了。
尼采對女人的評價:
 愛 女人幾百年來習慣於這種對愛的誇大評價,她們鑽進了她們自己的網裏。她們現在比男人更是受騙者,因此也更多地遭受失望的痛苦,這幾乎必然發生在每個女人的生活中——只要她有足以使她受騙和失望的想像力和理解力的話。
  嫉妒 母親很容易嫉妒她兒子的朋友,如果她兒子的朋友特別有成就的話。一位母親通常愛她自己在兒子身上的身影,甚于愛兒子本身。
  完美的女性 完美的女性是比完美的男人更高級的一種人,也更加罕見得多。
  母親的善意 有的母親需要幸運的、受人尊敬的孩子,有的需要不幸的孩子:要不然她們作為母親的善意就無法表達。
  女人的友誼 女人完全可以和一個男人建立起友誼;但是要維持友誼就必須要有小小的肉體上的反感來協助才行。
  婚姻的通常後果 男人娶了老婆以後通常就沉下去一點,而老婆則被提升了一點。太有教養的人很需要婚姻,同時又像對待一帖苦藥一樣抵制它。
  謙虛 一般來說,女人的謙虛是隨著她們的美的增長而增長。
  愛與佔有 女人通常如此愛一個重要的男人,以致想要單獨擁有他。要不是她們的虛榮心表示反對,她們會很樂意將他鎖起來。
  持久的婚姻 各自想要通過對方達到個人目的的婚姻結合得很牢靠,例如,妻子想要通過丈夫成名,丈夫想要通過妻子變得討人喜歡。
  面具 有這樣的女人,她們沒有內心生活,無論你到哪里去找,除了面具你是什麼也找不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