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宿命

你相信宿命嗎?覺得宿命論有根據嗎?
你想過宿命能否對人生有正面的意義呢?
 
一位宿命論者曾理直氣壯地說:「宿命決定人生的一切......宿命是無法改變的......甚至,宿命也決定你不相信宿命。你相信或不相信,其實都無法改變什麼。」
 
宿命論者會給你舉出許多例子,證明給你看,眼前的狀況大多是無法改變的。例如:
父母把我生成這個見不得人的樣子......
想換個好一點的工作,現在那麼不景氣,哪有可能......
想要交個女友,可是,我喜歡的又都不喜歡我......
想要存點錢,但哪有可能,收入已經那麼少了......
 
的確!有些事看起來是很難改變的。但是,眼前無法改變的,隨時間或是機緣到了或是你有超人的毅力,還是可以改變的。
 
宿命論者的錯覺卻是一切都是無法改變的,至少是很難改變的。他們認為,強要去改變,不是又回到原點,就是弄得灰頭土臉,不如不去改變。
宿命論者會把「無法改變」的狀態無限誇大,就像一個不孕的婦人經常會看到滿街都是大肚子女人一樣
 
其實,以上的例子中除了長相,哪樣是不能改變的?只是需要個人的努力和毅力而已
 
一個宿命者卻可能做剛好相反的舉動,反而跑去做了「美容」,以為長相變了,一切便都會變好。宿命的人以為自己「聽天由命」,不做任何選擇,卻常常做了不該做的選擇。
 
宿命論的根據只是機率甚小的「天災、人禍」,人的確沒有能力反抗天災人禍,只有坦然地接受,但以機率來算,那只是人生極小、極小的一部份而已,絕非人生的全部。其他大部分的人生路,人都可以自由抉擇的。
 
宿命論者都是宿命者嗎?那倒不見得,多數的宿命者可能從來沒有想到過宿命論,不是相信了宿命論才去宿命
 
宿命者基本上有兩型:「沈睡型」和「達觀型」。
 
沈睡型」屬於凡事不求甚解、逆來順受,糊塗過日子的凡夫俗子。
他們之所以宿命,因為他們只看到事情發生的果,迷信那是「命運」所帶來,而不願花時間去瞭解每個事件真正發生的因。他們因為要求不多,保守而戒懼地過活,通常也能平靜地度過一生。
 
另一型宿命者我們稱之為「達觀型」。他們都是清醒者,對人生有著深度的體會,樂天而知足。道家或佛家的修行者常屬於這一型,他們都是看透人生的智者,遇事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所以能夠放下一切煩惱。他們對人生的態度雖然不夠積極,卻能過著自我調適、平靜而安詳的生活。歷史上的莊子和陶淵明都屬於這一型
 
宿命對人生有正面意義嗎?
我覺得,對宿命者個人而言,應該是有正面意義的。
基本上,宿命的人生是「保守」的人生。正因為保守,未必能夠大好,卻避免了大壞。一個人只要知足,便也能夠常樂。
 
宿命者大多數都是好人,他們不與人爭,不願成就什麼偉大事業,倒也默默地奉獻這個社會,盡一己之責,不會為非作歹地危害社會。
 
但對社會而言,宿命者大多是「獨善其身」的個人主義者。有太多的宿命者,社會就會變得冷漠而毫無生氣。過去中國人呈現的「一遍散沙」現象,就是因為社會上有太多的宿命者。
 
一個社會總要有一些像孟子那樣具大丈夫氣概,或墨子那樣具救世熱情的人,出來做社會的領導者或改革者,社會才能脫離貧窮,邁向富強康樂。
 
最後,我來說一個故事。我曾經看到一篇把「宿命」說得很美的童話。
故事的名字叫「撿石頭」,
內容是說
 
從前有個小女生不小心救了一個小精靈。小精靈為了答謝她,帶她到精靈路上,並告訴她:精靈路上的每顆石頭都象徵著她未來的伴侶,但在精靈路走完之前必須選一顆石頭,不過只有三次機會。
於是小女生開始走著,一顆發光的石頭吸引著她,她拿起發光的石頭,小心翼翼的捧在手心。發光的石頭帶著微熱溫暖了小女生的手及心靈,小女生就這樣小心的捧著,發光的石頭似乎也與她相呼應,小女生想:「這大概是我想要的。」
可是走了一段路之後,小女生看到另外一顆炫麗的石頭,她開始迷惑了。發光的石頭給她安全及溫暖的感覺,可是絢麗的石頭,讓她感到浪漫熱情,於是她選擇了絢麗的石頭,放棄了發光的石頭。
走著、走著,她開始後悔,她開始想念那顆發光的石頭。可是她不能走回頭路,因為絢麗的石頭是她後來選擇的。
雖然路還沒走完,而且小女生還有最後一次機會,小女孩卻輕撫著手中那塊絢麗的石頭,然後輕輕地放下說:「我開始明白,有得選擇是一種幸福,但也是一種痛苦,因為妳永遠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擔負責任。」
「小精靈,謝謝你!我不選擇了, 未來太長而我們有太多的時間去思考。也許有一天緣份到了不是選擇,也沒有刻意, 會有一顆石頭,悄悄地鑽到我的手上。 到時候即使我想甩, 也甩不掉啊。」小女孩像是開悟般地笑了起來。
精靈望著下定決心的小女孩,輕舞著他背上的翅膀,風很輕,輕得載不動雲彩,人生不就是不斷的處於選擇的過程嗎?
 
這個故事中,小女孩選擇了「不選擇」,也就是選擇了「宿命」。
命中注定,只有接受? 或者,讓命運帶來驚喜?
您相信嗎?
命運也可以帶給你「驚嚇」,不是驚喜。
命中注定給你的,多半也是那些不花力氣就可得到的「次貨」。
 
所以,選擇「宿命」不是一種選擇,「不選擇」也不是一種「選擇」。

人總該為自己負責,力爭上游,追求理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