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兒童的心靈世界是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兒童的人格發展,
同時也邀請我們一起回顧並探索自己的童年經驗與人格發展,
沒有批判,只是增加對自己的了解與覺察
......2008/9/30戴玉雯(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老師
艾瑞克森(E. Erikson)人格發展論
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
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
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艾瑞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
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
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h1>
人格發展八階段</h1> <h1>
嬰兒期(0~1.5歲)兒童期(1.5~3歲)學齡初期(3~5歲)學齡期(6~12歲)</h1>
<h1>
青春期(12~18歲)青年期(18~25歲)成年期(25~65歲)成熟期(65歲以上)</h1>
<h1>
PS:本章只討論前4階。。。</h1>
<h1>
</h1>
- 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艾瑞克森把希望定義為
:"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
生的怒吼。"
*實驗發現,孕婦的心情會影響胎兒的情緒。孕婦如果情緒不穩,孩子出生之後比較愛哭鬧ˋ好動ˋ敏感ˋ焦慮。
*依附關係的發展。
*在這階段孩子需要愛的表達方式是被擁抱。嬰兒對週遭的學習是憑感覺,身體的接觸會幫助他將來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擁抱會促進他身ˋ心ˋ靈的發展。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它需要感覺被愛ˋ被接納ˋ被歡迎。被愛的感覺會幫助他學習去信賴。有了信賴,他才會進取ˋ樂觀,對這世界充滿希望。
聽過小猴子vs.鐵絲+奶瓶做的母猴&鐵絲+衣服做的母猴...互動的小故事嗎???有興趣在講給你聽
這階段的嬰兒還沒發展肢體的動作時,對自己身體不舒服的感覺只能大哭來發出求助的訊息。若是得不到回應...嬰兒會解讀~憤怒ˋ傷心ˋ我不重要ˋ被漠視 ...感到無助產生放棄...從此對周圍環境人ˋ事ˋ物產生不信任.
假如你的孩子從磨娘精轉變成乖小孩or疏離的親子關係
其實可能是孩子對開口求助這件是放棄了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髒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
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
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艾瑞克森把意志定義為
:"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
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開始學習走路ˋ學習身體的自主。
*同時開始會說"不",會反抗,這是心理的自主。
*對外在世界感到好奇ˋ被吸引,但同時也害怕陌生人及環境。
*比較以自我為中心,會說"不",會反抗,但是意志不堅定,容易屈服。
*需要愛的表達是鼓勵。其感覺需要被尊重。
*受到接納ˋ肯定,會變得活潑自主。
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常在孩子熱情的探索周圍環境時澆息他的熱情~你不可以...妳不會...妳不行ㄉ...這會讓孩子覺得~我不好...是矛盾的(既好奇又害怕)...甚而造成退縮ˋ害怕,變成小媳婦的模樣。長大後,在進入團體前總是察言觀色,除非團體不斷的釋出善意。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裏,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
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艾瑞克森把目的定義為:"
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像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重要影響他ㄉ人務由父母轉向玩伴。
*喜歡玩是這個階段的特點,ex:喜歡一面吃飯ˋ穿衣服,一面玩耍。
*和同伴從玩在一邊逐漸玩在一起。
ex:請吃pizza~一人說請媽媽吃...另一個人也請媽媽吃...大家都請媽媽吃...(即玩在一邊)若是依人說請媽媽吃...另外的人也會互相請其他人吃...(即玩在一起)
*喜歡參與群體的活動,願意幫忙。
*好奇ˋ愛聽故事。
*沒有抽象概念「偷」這階段孩子沒有物權概念...or「恨」只知道生氣。
*可能說謊的原因是:幻想和事實分不清ex:小孩對待洋娃娃或玩具等的態度。缺乏成熟的認知ex:分不清遠近時間。為了保護自己ˋ肯定自己。
這階段重要的愛是鼓勵ˋ傾聽ˋ同理ˋ陪伴。同時需要有規範ˋ紀律。被愛的經驗會增強自動自發,不會退縮ˋ內咎。這階段孩子想參與的熱情若是被否定ˋ被拒絕...ex:常被說~生雞蛋無,放雞屎有...那孩子生命自動自發的力量會被澆息...然後就發展成~少做少錯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自我的評價也會是:我不好ˋ我不會...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態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艾瑞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麼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闆們最馴服和最
無思想的奴隸。"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艾瑞克森說:"
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喜歡團體或有競爭性的遊戲。
*喜歡扮家家酒...
*認知已漸漸有系統的發展。
*學習合作,發展人際關係。
這是最容易產生挫折的時期。這階段孩子需要的愛是鼓勵ˋ傾聽ˋ同理ˋ陪伴ˋ紀律ˋ肯定ˋ欣賞,同時還需要成人以身作則。

)))孩子被愛的經驗和安全感是促進兒童人格發展的主要因素...so...以柔順的心對待孩子,並以孩子可以感受到的方式來愛孩子。為孩子創造一個接納ˋ安全ˋ和諧的環境。
*童年是孩子人格成長的關鍵期。愛是需要發展ˋ需要學習的藝術。
*孩子被愛的經驗會幫助他去愛自己,有愛自己的能力才能去關愛別人。
*生命是一個不斷改變ˋ成長的過程。
*以一顆柔順的心對待自己ˋ對待別人就是愛。
*有一顆孩子的心:天真ˋ活潑ˋ柔軟ˋ開放ˋ謙和的心才能更接近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