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成人心理-孤獨與親密

艾瑞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 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 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此章討論的是成人心理...
在嬰幼兒時期,,們的成長及幸福感多半來自外界環境及照顧者的提供給予。及至青少年階段,個體開始尋求自我認同,學習自我追求與滿足。進入成年後,帶著完整的自我認同,個體重新拓展與人的關係,在關係中互相給予與接收,而至親密。
如果在關係中經常期望別人要顧慮到我的感覺,已使我感到安全ˋ舒適ˋ愉快,那麼是在提醒我們需要積極開拓成人的情緒生活之道-照顧自己ˋ尊重別人。


以下是艾瑞克森的青年期人格發展理論
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裏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艾瑞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 傳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

何謂親密
(從人際互動的層次來看)
交際應酬→傳報事實→表露己見→推心置腹→心靈交流
親密也能說是依賴和獨立之間的平衡。依附  ← 依賴 ─ 獨立 → 孤僻
能分享彼此的情緒感受,能接受對方不同的感覺,在互動中能感受到幸福。是一種淡而深刻的關係(soulmate)不用說就能懂...更多的包容分享ˋ能感同身受,也無須黏附在一起。

孤獨的關係
*以意志控制自己與人親善和諧:釋出逾時用原則,不是出自內在的需要或渴望,外表可能做得很成功,內心則感到空虛ˋ不滿足ˋ沒有幸福感。
*重視自己的智能和意志力,強調能力ˋ成功與成就。
*自己的情緒常困在孩提ㄉ經驗,無法此時此刻的與成人相處。
*過份敏感別人的看法ˋ怕傷人ˋ喜歡取悅別人ˋ過分"自我意識"ˋ很敏感別人是否侵犯我的界線ˋ易受傷。
*在友誼關係裡無法接收與體會真正的關心,常覺得孤獨。
*在婚姻關係中無法與配偶情感交流,只重家庭責任。
*為人父母期待孩子像洋娃娃ˋ乖飽飽,無法面對孩子的長大。
*在牧靈關係上給人的感受是交易事的傳教,冷漠ˋ有理但無情。
*在教學上,無法放射出自己的情緒感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興趣。

總是在拉鋸著ㄋㄟ...
依附  ← 依賴 ─ 獨立 → 孤僻
依附~過分的依賴,期待別人帶給自己快樂←→過分的獨立,不想依賴別人.一切靠自己.不接受他人得關懷也希望別人管好自己.這算是孤癖吧!
艾瑞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 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 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如何拓展與人親密的關係:Dr.Eric Berne認為真正自主的成人是擁有3種能力的人。
1.覺識性(Awareness)
能從實際經驗中體驗現在發生的事,當她緊張ˋ鬆弛ˋ開放或封閉自己時,能敏銳的察覺自己行為表露的涵義。不畏懼它們,也不感到羞愧,並為自己的需求與渴望負責。能懂得傾聽別人,真誠的與人交往。
2.自發性(Spontaneity)
能自由選擇是當的表現真實的自己,表現是有彈性的,而不是愚昧的衝動。
3.親密性(Intimacy)
能對別人表現自然的溫暖ˋ親切和親密。在必要時能盡力爭取友誼和親密關係,摘下面具,開放感情,表露自己,放棄就經驗,以新的眼光欣賞別人的獨特性。
 
一個統合性的成人。他具有:
對別人真誠的關懷之心-好父母的特性;
解決問題的智力-成年人的特性;



創造力ˋ表達竟未和感情的能力-幸福和健康兒童的特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