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討論的是成人心理...

如果在關係中經常期望別人要顧慮到我的感覺,已使我感到安全ˋ舒適ˋ愉快,那麼是在提醒我們需要積極開拓成人的情緒生活之道-照顧自己ˋ尊重別人。
以下是艾瑞克森的青年期人格發展理論
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裏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艾瑞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 傳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

(從人際互動的層次來看)
交際應酬→傳報事實→表露己見→推心置腹→心靈交流
親密也能說是依賴和獨立之間的平衡。依附 ← 依賴 ─ 獨立 → 孤僻
能分享彼此的情緒感受,能接受對方不同的感覺,在互動中能感受到幸福。是一種淡而深刻的關係(soulmate)不用說就能懂...更多的包容分享ˋ能感同身受,也無須黏附在一起。

*以意志控制自己與人親善和諧:釋出逾時用原則,不是出自內在的需要或渴望,外表可能做得很成功,內心則感到空虛ˋ不滿足ˋ沒有幸福感。
*重視自己的智能和意志力,強調能力ˋ成功與成就。
*自己的情緒常困在孩提ㄉ經驗,無法此時此刻的與成人相處。
*過份敏感別人的看法ˋ怕傷人ˋ喜歡取悅別人ˋ過分"自我意識"ˋ很敏感別人是否侵犯我的界線ˋ易受傷。
*在友誼關係裡無法接收與體會真正的關心,常覺得孤獨。
*在婚姻關係中無法與配偶情感交流,只重家庭責任。
*為人父母期待孩子像洋娃娃ˋ乖飽飽,無法面對孩子的長大。
*在牧靈關係上給人的感受是交易事的傳教,冷漠ˋ有理但無情。
*在教學上,無法放射出自己的情緒感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興趣。

依附 ← 依賴 ─ 獨立 → 孤僻
依附~


艾瑞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 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 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