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所有人內心的無意識深處都存在著一個“永恆的少年”原型。在男人而言,情感上陷在母親懷裡會造成嚴重的「少年」傾向,有人稱之為「彼得潘徵候群 Peter Pan syndrome」意思是我們無意識的在逃避長大.

一般來說,我們會追求靈性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更超脫,更提昇自己,更加完美自己。"少年原型"支配下的男性和"少女原型"支配下的女性,衣樣都很厭惡必須成熟的處理生活問題,這樣的厭惡看起來很像「斷念」,其實卻是假借靈修在逃避

被『少年』原型主宰的人,會因為逃逸到『靈性的世界』當中,變得厭惡物質生活,尤其討厭工作以及實際生活當中的種種義務以及責任,這常常會帶來一些後果。他們會把日常生活以及靈修生活,極端兩極化,以至於只要讓他與實際的生活,責任,發生任何連結的可能性一出現,他都會覺得抑鬱,認為那是一種陷阱。

一些參與佛教組織的年輕人,身上最主要的特質ㄓㄧ,是害怕投入心力及情感的關係。若不可避免的進入一段關係,但往往私底下認為是障礙;他們認為自己已經走上靈修道途,這種關係只會讓他們分心而已。和這種人在一起的女性,一般來說是痛苦的...說:他們不肯「承擔」,擔心那是陷阱,會毀掉他們的靈修願力。
任何可能的『承擔』,都會使『少年』型的人極為恐懼,所以,他會一直游移不定,對他來說,旅行,過渡性的生活方式,因為不必扎根,不必維持固定的人際關係,對他來說,最為習慣。他會不安於任何關係,因此當一個關係有固定下來的可能時,他會開始掙脫。他不願意被『固定』下來,當有人要求他必須承擔責任的時候,就是他覺得該離開,或者感到被『陷進去』的時候。

出脫對我們的要求在於要以勇氣和坦白面對工作ˋ關係的挑戰與掙扎,關係是很強的測試劑,考驗我們的修練ˋ放下ˋ慈悲,以及坦承面對自己情感問題得能力。
邱陽創巴仁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