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無助


每當遇到重大挫折時,很多人心底都有無助的感覺,但「無人幫到我」這句話卻絕不容易說出口。
那種孤立無援和感到淒酸寂寞的感受,實不足為外人道……
但若果經常出現這種感覺的話,我們就要檢測自己是否患上「過度焦慮」或「憂鬱」的症狀了。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賽立門曾做過這樣的實驗:狗兒當要走出迷宮時,研究員便對其施以輕微的電擊,反覆經多次之後,縱使出口近在咫尺,狗兒也放棄了逃脫並不會再作反抗,因為狗兒的「無助感」已大大降低了其逃出的意願。

「無助」是一個信念而並非是一個事實。

人比狗學得還多,只要有過一次强烈「無助」的經驗,一世都認為自己不能夠逃脫。人的「無助」信念還有三個特定的形態:〔1〕永久性,「我一次無助,往後每次都感到無助。」〔2〕蔓延性,「我這方面不好,其他方面也不會好。」〔3〕個人化:「我是一個無助的人。」

據研究所得,患有抑鬱症的人都具有「無助」這信念以及上述三種有關的想法。

有一位女子,男友跟她分手,她認為失戀是因為自己不及第三者般具吸引力,於是終日鬱鬱寡歡更責怪起自己的不足,她在傷痛之餘,竟拿了第三者的出生日期去咒怨……。
男女離合本是平常事,但若因心中抱有負面想法而引致情變,這才值得反思及正視!女子內心的負面想法因何而生?

原來女子母親常將她與美麗的妹妹作比較,日子久了她也接受了「我不如人故得不到他人所喜愛」這個深層的信念,而這信念更綑綁了她三十多年,使她在每一段人際關係中,皆覺己不如人而不應獲到關注,久而久之便感到無助與無望了;女子初期只認為自己貌不如人,但這信念蔓延性的禍害慢慢地擴張至學識、智慧、能力及性格特質等各方面,她不知道自己原來每日都在將弱點放大而將優點否定,親手將愛推走的原來是自己。

女子會將一切歸咎到第三者新女友頭上,那是「外在歸因」的表現,這與她從幼年時對妹妹所產生的妒意有關係。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無能為力的受害者」時,自然會產生强烈的焦慮感。相對地,如果女子反轉槍杆指責自己,「內在歸因」地將情變的責任完全攬上,認為一切是由自己引起,那麽她患憂鬱症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了。

亦曾有一個女性自幼就被家人罵為「不祥人」,她便一生帶著這個身份,放棄了多個關係,她認為自己是一切不幸的源頭,這也是極端個人化的表現。

人之初猶如白紙一張,知識經驗皆經學習而得,所以也可以經學習再學懂放低和改變!
有人會學得快亦有人學得較慢,不過重要的是,只要我們一息尚存,仍有自由意志去選擇活得比昨日好。

學懂「無助」,只會浪費一生,也消耗/扼殺著身邊人的生命歲月與精力,選這種累己累人的生活方式,您認為值得嗎?

(TVB週刊63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