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以他人的快樂為已任”的心理疾患

Facing Codependence病態互依症候群前言
對某些人來說,一些正常的情緒如害羞、恐懼、痛苦、憤怒等,在他們而言感受卻特別的激烈,因此時常處於焦慮、不理性、情緒失調的精神狀態。這類人還負有奇怪的使命,認為自己應該使周曹的人快樂,若是做不到這點,他們便覺得自己“不如人”。
他們對日常事務反應過度,情緒特別容易激動。例如為了看那一部電影或到那兒度假而和配偶僵持不下;應徵工作失利、好友遠居他鎮、或鄰居的狗弄亂了花圃,都能引發他們產生絕望或盛怒的反應。比方說發生了可怕的事,一般人僅覺得害怕,他卻到了驚慌失措或焦躁不安的地步。這種手足無措或焦躁的情緒也可能“沒來由”地發作。在激動的情況下,他們經常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對我?難道他不明白我心裡的痛苦?”由於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他們時常困頓挫折。
這類情緒反應通常超過合理的範圍,除了怒氣沖天之外,也可能漠無反應或顯現出異常的溫和。然而這些看來似乎無從駕馭的情緒反應卻會對我們的生活和人際關係造成嚴重的損害。
近來諸多研究指出,不論壓抑或宣洩這種過激反應都會造成生理疾患,如高血壓、心髒病、關節炎、偏頭痛、癌症等,可風情緒過激這個情結不但傷害人際關係,還有阻健康。
介是有這個情結的人卻認定只有凡事做得“盡善盡美”或讓身旁的人開開心心的,才能使這些不聽使喚、缺乏理性的反應緩和下來。他們有一個錯覺,以為只要“表現得更好”或贏得身邊重要人士的點頭稱許,就能製伏這些不好的情緒(有時這些情緒一發作,勢如排山倒海,難以克制)。基於這種心態,他們不知不覺地以他人的快樂為已任,如果他們極力取悅的人“不領情”而且未予以肯定,他們便始不可遏,可是這些人對他們又十分重要,於是他們只得隱忍不發。雖然他們不直接發怒,卻經由其他方式宣洩,如冷嘲熱諷、健忘、刻薄的嘲笑或其他消極的攻擊行為。
這種人看似溫文有禮、樂於助人,但進一步觀察,可看出他們心裡非常需要掌控身旁的人,得到其肯定,好平靜心中波濤洶湧的情緒。然而他們的努力到頭來全是白費力氣,因為沒有人能夠消除他們心中的過激情緒,他們因此漸漸覺得自己無可救藥。
同樣的情結還可能發生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化正常的情緒於無形——感受不到恐懼、痛苦、憤怒、羞愧、歡喜、快樂、滿足,每天麻木不仁地過日子。
成隱者家屬的病態依賴
醫院所的治療師們觀察酗酒和吸毒者的家屬後,才注意到這兩類徵候。這些家屬視酗酒或吸毒者為家庭重心,在與之互動時特別容易激動,因此常有羞愧、憤怒、痛苦等強烈情緒反應,但是他們不由自主地想取悅和照顧有癮頭的家人,所以經常無法正常地宣洩這些情緒。
由於費盡心思想幫助成癮者戒除惡習,造成家屬與成癮者間的關係存在一些不合常理的層面。其中之一便是多數家屬誤以為他們只要“照顧”、“幫助”酒鬼或吸毒者到無可挑剔的地步,對方必能戒酒或戒毒成功——家屬也才能免於羞愧、恐懼、憤怒、痛苦的糾纏。
但是這個辦法從未奏效。即使酗酒終於戒酒,家屬依然受困於情緒之中,而且並不樂見酗酒者戒酒成功,有時還蓄意阻撓患者康復,好像家屬需要酗酒者沈迷杯中物並且依賴他們照顧,他們才能繼續依賴他,利用他來說明自己為何產生那些過激的情緒。
自某些方面觀之,酗酒者行為十分自我中心,他們會直接或間接地凌虐其家屬。有時他們在動作、情緒或性方面十分暴虐,換成一般人早已拂袖而去,但酗酒者的家屬不但不曾離棄他們,而且似乎與酗酒者之間產生一種共生的病症(ajointsickness),缺一方不可,這是家屬和酗酒者或吸毒者關係中第二個不合常理的地方。
家屬繼續守在酗酒者的身邊,無畏隨之而來的可怕後果(虐待),顯然酗酒者依靠酒精紓解過激的病態情緒,而家屬也以同樣病態的上癮方式依賴酗酒者。換言之,酗酒者與家屬面對的是同一種疾病的基本病徵——成癮者想解決酒癮或毒癮,家屬則想擺脫這種類似上癮的依賴關係。
這種互相依賴的情形引起治療師的注意,稍後他們更發現即使家中沒有成癮者,仍有無數人罹患此疾。
我們相信這些受苦難的人患了一種惡疾,稱為“病態互相依賴症”(codependence或codependency)。(心理辭典目前並未收錄codependence一詞,為避免與病態依賴morbiddependence混淆,暫譯為病態互相依賴症,以下簡稱病態互依症)。罹患此疾者不少人到頭來覺得走投無路,而且確實因之身亡。雖然在死亡證明中從未提到病態互依症這個名稱,但是在患者的病歷中確實曾述及其絕望感、自殺、意外、循環系統的毛病,或與自我忽視、壓力、壓抑的憤怒、抑鬱相關的情緒證狀。
外人很難看出患者得了“病態互依症”的毛病,因為患者偽裝成能力極強、極為成功的樣子以贏得他人的肯定,但是他們卻被看似無稽其實劇烈無比的情緒所左右,並且注定嚐到失敗、羞愧、痛心、恐懼、怒火中燒的苦果。
事實上許我人藉助藥物來麻痺自己,以減輕這些洶湧的情緒,結果反而成為酒精或其他藥物的受害者。我們深信態互依症不但是各類藥癮的元兇,也使藥癮加居中,一旦上癮者戒除藥癮或類似上癮的行為,往往在復原前還得面對病態互依症的後果及徵候。
本書作者梅樂蒂八年來於亞麻桑那州的威肯堡(Wickenbutg)一家名為“綠茵”(TheMeadows)的治療中心致力研究病態互依症的療法,已使數以百計的患者恢復健康及完整人格本書宗旨不在詳述病態互依症這個觀念如何發展,也不為此症力辯正名,而在描述梅樂眼中這種疾病是何模樣並且深入分析和探討其對患者生活的影響,包括她自己在內。此間所舉之治療觀念、方法及折衷法全取自梅樂蒂對抗此疾的經驗,非以理論為架構。事實上本書絕無自創一套理論或駁斥某一理論之意。作者們只有兩個意圖:1、描述病態互依症如何影晌日常生活及人際關係;2、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法。
書中引用的許多觀念,如病態互依症與兒童虐待的關連,以及外在與內在的界階(boundaries)等,是作者梅樂蒂於數年前歸納而成且首度使用。目前此一症狀已廣為人知且普遍為醫師所用,皆歸功作者之洞見以及她四處演講所做的努力。我們很樂意盡全力研究這項計劃,有組織地發表她和我們的研究成果。
我們希望受到此一症狀因擾的人能因閱讀本書而能於面對心魔,慢慢康復。只有面對病態互依症,不再否定自我,才是我們重燃希望之火、重享正常生活的關鍵。
安姬雅.米勒
凱斯.米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