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走出病態互依的關係


👵這書是2007年(中華民國96年)在康復之友聯盟的Club House的藏書架上看到的

趁在"康盟"帶一梯次「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8堂的家屬課程...讀了這本書...
也因為帶家屬團體課程...聽見看見許許多多相似也相議的家庭...心中充滿疑惑...
👵這書讀的讓我怵目驚心...也開啟我對心理學的興趣...也因此踏上學習自我探索的道路.

這書很早就絕版了...
我的書是在永和圖書館借到~走出病態互依的關係...拿去copy庫存...
幾年後再重讀仍然是有許多的觸動和明白真的很推薦ㄋㄟ

病態互依症候群

Facing Codependence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40807?sloc=main

王瑞琪老師在推薦序中說:
倘若為人父母者不能夠認清自己的心理需求,自己先行消化整裡,即使有心要給孩子充滿愛的生活,恐怕也不容易。我經常看到,許多代代相傳的扭曲信念和破壞性的情緒,持續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精神分析學派的杭尼(卡倫·荷妮德語Karen Horney,1885年9月16日-1952年12月4日,德國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學家,新弗洛伊德學派研究者。社會心理學的先驅。对基本焦虑研究贡献良多,并提出理想化自我的心理学概念。)認為,人們倘若缺乏他人的支持與關愛,是無法獨立生活的。人們需要學習自愛,然後愛人。然而在某些精神官能症患者的認知裡,要靠自己獲得自尊好像很不容易,他們深信唯有藉助他人的力量與關懷,才能獲致所需的安全感,進而確立自我的價值和意義。........杭尼將這種極端自我抹煞的現象,稱之為" 病態依賴 / morbid dependency ",這概念很接進本書所闡述的"病態互依症"。」

PS: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2%E7%B4%AF%E7%97%87
互累症(Codependency)也稱為共依存症,是指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之間一種失衡的依附狀態,是一種病態的關係,一般而言,被照顧者都是社會功能缺失的人士,例如酗酒物質濫用問題賭博精神病患,過去曾有討論互累症是否屬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精神疾病,但最終被否決,因此互累症並非一種正式被診斷的疾病。
互累症的說法起源於70年代的美國,當時有醫護人員發現酗酒者的家人發展出不正常的操控及監視行為,並造成了機能不全家庭,除此之外,屬於互累症的照顧者同時可能出現自責、焦慮及憤怒的情感,或是社交退縮、逃避及經濟困難等行為問題,美國的互累症協會將以上問題歸納為第四種類型,第一種是否認型,第二種是自卑型,第三種是遷就型,第四種是操控型。同時,美國的互累症協會從結合了宗教元素發展出的十二步項目,引申出家長十步,成為改善互累症人士的指導模式。

「病態互依」,其五大癥候分別是:
1.自尊心不足或過度。
 2.無法設定健全的心理界限。
3.無法認知自己在身體、思想、感受及行為的「現實」。
4.無法承認自己的需要與欲求,並加以滿足。
5.無法認清及適度表達回應真實狀況。

五大癥候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1.負向控制:容許自己為一己之私而決定他人的現實。
2.憎恨:他人貶損我們的自尊,引起我們的羞愧感時,我們會想施以報復或懲罰他們。
3.靈性(spirituality):扭曲或泯滅
4.逃避現實:利用藥癮、酒癮、疾病或精神疾病來逃避人生,以及生命中的重要人物
5.維繫親密關係的能力受損:無法向他人吐露心聲,別人向我們吐露心事時,
   我們會打斷對方的談話。



朝復元路上走的「病態互依」症患者,都需要回顧過去、整理記憶...
因為回顧過往是復元的前提...裡由有3
1.可領悟幼時接受的教養方式如何影響你的人格
2.若欲康復,必須淨化受虐的感受...
3.機能失調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擇友時,往往會挑選那些能重塑兒時氣氛的人...
因此若不回頭剖析過去,不可能認清今日家庭機能失調之處何在..
然後對於過去所接受的
訊息加以檢討修正。

回顧我的生命歷程...不得不承認...我有"機能失調家庭的孩童'的影子...
機能失調的家長務導孩童的三向天賦特質:自我中心、經歷無窮、適應力強
也無法妥善回應還同的5項自然特質:珍貴、脆弱、不完美、依賴性強、不成熟
家長攻擊或忽略孩同的自然特質時,孩童一方面相信父母永遠是對的,另一方面發展出機能失調的求生特徵...

功能失調的家庭無法鞏固孩童的自我價值感,最後學會以「他尊」來掩飾自卑。
脆弱的孩童...長大後便和父母一樣界限不完整,
父母若是無界限或界限受損~子女便過於柔弱...不但不堪一擊亦不懂保護自己,也會忍不住去侵犯別人。
父母若是築有心牆~子女也會建起同樣的牆,變得過於堅強😢
未能適度處理子女不完美的父母,也往往不知自己的不完美。...這類家長即使看似虔誠,實則靈性蒙塵。他們無法認知人是不完美的動物,因此在待人處事上過於苛責和頑固。

最重要的是~「病態互依症」的家長藉成癮、生理疾患或精神疾患來逃避現實與痛苦。...不懂如何呵護子女,真正滿足子女的需求;父母沿著機能失調的老路走,ㄧ味服侍他人、照料他人以獲取他尊。最後brun out...這些都會讓他們疏忽子女、遺棄子女...

最後用王瑞琪老師在推薦序文的結語,來提醒自己&...
「...擺脫病態互依的歷程,很像兒童蛻變為成人的過程,需要不斷創造嶄新的行為模式即生活方式,才得以因應外在世界的瞬息萬變。許多珍貴的人生哲理.......就是在父母用心的引領下傳遞給孩子的。
        倘若你在檢視自己之後,發現自己一溪仿佛也有類似的心理問題,不妨以此書嘗試探索這些爭後背後的成因,並加以疏導調適,才是打破惡性循環,使人回歸至常軌的正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