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過度付出的愛:為什麼我們在一段關係中付出這麼多,卻得不到想要的回報?

☺昨天去誠品逛逛👀...發現了這本書:



過度付出的愛:為什麼我們在一段關係中付出這麼多,卻得不到想要的回報?

Women Who Love Too Much: When You Keep Wishing and Hoping He’ll Change

  • 作者: 蘿賓‧諾伍德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03/29                                                                                        
  • 👿是因為看見英文書名感覺似乎有些熟悉...回家到書架上確認一下...果然

💁是看到

  • 當初從讀~心靈工坊的邊緣型人格系列書籍...到成人兒童...
  • 然後得知這本書...因為已絕版...到圖書館借書...
  • 因為愛在書上塗鴉註記...所以拿去copy方便註記&保存...
  • 這也是我讀書量大...但無法接受電子書的緣由💤

這本書讓我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的種種發生和後來自己的看見有太多太多的對照
讀起來很痛...但很讓人徹悟.......

轉貼新書的序文~~~
前言

  若墜入愛河只感到痛苦,就表示你付出太多。和閨中密友聊天時三句不離「那個人」,談他的問題、想法或感受,每一句話都以「他」開頭……你愛得太多了。

  他可能喜怒無常、脾氣差,對你漠不關心或老愛貶損你,你說都是因為他小時候過得不快樂
(舊版:認為這一切都基因於他不幸的童年......多切重我ㄚ....)
,還試圖為他做心理治療(舊版:試圖撫慰醫治他…)…你愛得太多了。

  你去找心靈成長的書來讀,把認為對他有用的段落統統劃下來……你愛過頭了。

  你不喜歡他許多性格上的特點、價值觀和行為,卻都忍了下來,滿心以為只要施展魅力、多表達愛意,他一定願意為你改變(舊版:認為止要有足夠的吸引力和愛必能使他改變…)…你愛得太多了。

  這段關係極度影響你的情緒,甚至危及身體健康和個人安全……你肯定是被愛沖昏頭了。

  儘管愛過頭帶給人不滿足又痛苦的感受,卻是許多女性共有的經驗,甚至以為親密關係便是如此。大多數女性一生中至少被愛沖昏頭一次,更有許多女性一再面對同樣變調的愛情。有些人變得過度執著,滿腦子都是另一半和這段關係,在人生其他方面通通交了白卷。

  本書深入剖析為何許多女性明明只想找個懂得疼惜的人,卻老是遇到吝於付出、問題一大堆的伴侶;此外也探討為何有些女性明明不滿意某段關係,卻難以開口提分手。有時候,我們的伴侶並不適合自己、老是沒空陪伴自己、懶得關心自己,這份愛於是漸漸演變成「過度付出的愛」,而我們就是無法放手──不,我們因此更想得到他,更需要他。

(舊版:我們對愛和被愛的渴求,甚至愛的本身.都成了一種癮頭...上癮是個可怕的字眼,讓我們想起手上滿是針孔ˋ字我毀滅的吸毒者...我們實在不願用這個名詞,但許多女性症狀卻已嚴重到這個地步,為有正試問題方能解決)

  若你曾執著於某個男子,或許你已經明白,迷戀並非源自於愛,而是恐懼。對愛過度執著的人內心充滿不安:害怕獨自一人,怕自己不討人喜歡、不值得別人愛,害怕遭人忽略或遺棄。我們不顧一切地付出愛,只希望我們所迷戀的男人能夠撫平我們的恐懼,結果卻恰恰相反,恐懼和迷戀都日益加深,最後我們變得錙銖必較,每一次付出都期待著回報。也因為這個策略沒能奏效,我們更努力去試,用盡力氣去愛。我們為愛付出太多了。

  若你正是為愛奮不顧身的女人,在此先提醒你一聲,本書讀起來並不輕鬆。甚至可以說,要是你符合過度付出的定義,卻能無動於衷地把書看完、覺得無趣或生氣、無法專心讀本書列舉的案例、只想到本書對另一個人的啟迪有多大,那麼我建議你過些時日再重讀。太痛苦或太危險的事需要多一點時間去面對,每個人都一樣,人性為了保護自己,會自動啟動否認機制。也許過一段時間再讀一次,你便能面對自身的經驗和深層情感。

  細細讀這些故事,允許自己的理智與情感和案例中的女性產生共鳴。或許你覺得本書舉的例子都很極端,但我可以保證這類案例多的是。這些愛得太多的女性少說也有數百個,有些是我素來熟識,有些是我執業時的案主,她們的人格特質和過往歷史的確如本書所描述,毫不誇張,而且真實故事更加複雜、糾結、痛苦。假如你以為和她們相比,自己的狀況只是小巫見大巫,我只能說,我碰到的大多數案主起初都是這樣的反應──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問題「沒那麼嚴重」,卻由衷同情其他女人的處境,認為她們「真的」遇到麻煩了。

  這大概便是人生常見的諷刺吧,我們女性很能瞭解其他女人的痛苦,寄予無限同情,卻往往看不清自身的處境,被痛苦蒙蔽了雙眼。我太瞭解這一切,因為我大半生都過度付出自己的愛,直到身心極度痛苦,才被迫檢視自己和男人的交往模式。最近幾年,我努力打破這個模式,這段時間是我人生中收穫最豐的日子。

  我希望,本書不僅能幫助每一位過度付出的人看清楚自身處境,也能鼓勵你們跨出改變的第一步。方法很簡單:不再滿心迷戀某個人,轉而調適自己的身心,專心過好自己的人生。



從別人的故事,看見自己的縮影


  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為了愛一個人付出了一切卻得不到回報,如果你的朋友總是說你有「聖母情結」,全天下那麼多好男人不愛,偏偏要拼了命地把一個浪子變成你想要的樣子,那麼你該讀讀這本世紀經典,看看你是哪裡走鐘了。

  本書的作者整理了許多女性的個案故事,有些人愛上酗酒家暴的男人卻離不開,有些愛上吃軟飯的沒志氣男卻還是樂於為他犧牲。我們會說這樣的人一定是「卡到陰」、「愛到卡慘死」,但作者卻下了一個關鍵字,讓我重新省視愛的定義。

  她開宗明義說,這是一種「癮」

(舊版其中一段內文寫得更簡明些~
情絲為何斬不斷?......「愛得過份」的真相.她們早年的遭遇,驅使她們在病患面前扮演「救世者」的角色,超人一等,卻又情願為病患受苦.其實在這樣的關係當中,雙方都即需援手,雙方都耽於自己的癮頭.
...大多數童年不幸的男性並不會有癡戀的現象.由於文化和生裡因素的影響,這種男性學會保護自己,追求外在的成就,沉迷於工作ˋ運動或某種嗜好,不像女性只知迷戀某一男子.)

  在她的個案故事裡,她運用專業很有條理的帶領個案們爬梳自己的人生,追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找到自己為什麼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父母酗酒的孩子,長大後愛上的男人可能也有這樣的問題,因為她會不自主地認為導正這個男人,就彌補了童年那個無能為力的自己:小時候不得不當個照顧人的大姐頭,長大以後也容易被「沒三小路用」的小白臉吸引,因為他潛意識認為那種照顧人的成就感就是愛。

  也許我們自己遇到的感情沒有那麼的極端,但會不會有可能我們都把彌補某種缺憾的成就當作是愛?會不會我們以為的愛,只是在滿足我們內心一塊不可自拔的癮?

  如果是這樣,那到底什麼才是愛?

  作者沒有明說,但她告訴我們「過度付出的愛,不叫做愛。」
  戒慎恐懼又同情之於,我們也看到自己的樣子。

  如果你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如果你得了一種癮,
  如果你需要一記醒鐘來讓自己正視問題。

  那這本書可以作為你的第一步。

  愛應該是互相滿足,而不是填補一個無盡的黑洞。

小生/暢銷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