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人我之間~周哈里窗理論 .


在"懷仁"的課程上過陶老師讀書會"生命的禮物"中重讀...去上志工課程又遇見
PO分享大家...也提醒自己


周哈里窗的理論(Johari Window是由Joseph Luft以及Harry Ingram1955年提出的概念,能幫助人際關係和更有效的溝通。它包含了四個部份:

1.       公眾我:有關自己的訊息,包括行為、態度、感情、願望、動機、想法等,是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部份,包括缺點和優點。
所有人際交往就是在這個區域進行。這一部分愈大,代表個人與別人實質的接觸愈多,個人的
能力與需要愈能為自己及別人所了解。所以第一部分也可稱為公開、誠實與坦白的領域。

2.        盲目我個人本身不自知的優劣處,但在別人眼中卻是一目了然,這就是所謂個人的盲點。通常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這一部分,口臭便是最好的例子。另外個人說話時的習慣性動作、面部表情等,以及支配性行為,都是自己不覺知而別人卻容易感受得到的。
盲點不一定全部是缺點,一些自卑感過分強烈的人,往往會忽略自己的優點和強處。
但大部分的人往往陷入自我中心,其盲目領域都比他們自己想像的還大些。心理輔導的任務之一便是藉由外在的反饋,幫助每個人發覺這一「馬不知臉長」的部分。

3.        隱私我:這是一個對外封閉的區域,包括個人的思想、感受、經驗等,是別人不知道的部份,這個私隱地帶的開放程度由自己控制。
每個人「隱藏自我」的範圍大小不同,一般人都屬於選擇性揭露者(selective discloser),會透露也會隱藏一些訊息,往往因互動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
自私、恐懼是平常自己不肯坦露的缺點;心中的願望、雄心則是不敢告訴別人的優
點。透過自我坦露,這部分可以變成公眾的我。

4.       潛在我:這是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部份,包括個人未曾覺察的潛能,或壓抑下來的記憶、經驗等。
我們時常發現,許多自己及別人都不易發覺的行為與動機,原來早在童年時代就已形成,而潛藏在意識之中。這部分也包括個人的潛在能力。


自知
Known by self
自己不知
Unknown by self
別人知
Known by others
1公眾我 Open
2盲目我 Blind
別人不知
Unknown To others
3隱私我 Hidden
4潛在我 Unknown


當「公眾我」愈大,人際溝通交往較容易。
「公眾我」之大小,會隨著個人互動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一般而言,「公眾我」受以下兩種因素影響:

1.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 exposure  ()
當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愈多,瞭解愈深,也愈能夠清楚地向他人表露自己內在的想法、態度、情感、喜惡等等,讓別人更加瞭解、認識自己,這就是自我揭露;自我揭露高的人,「公眾我」便會擴大。

公眾我
Open
盲目我
Blind
↓自我揭露↓
潛在我
Unknown
隱私我
Hidden


2. 他人回饋 feedback solicitation ()
當個人正視別人的反應和回饋,並從中多作反省學習,會增進自我的認識與瞭解,「公眾我」同樣會擴大。

 公眾
Open
他人
回饋
盲目我
Blind
 隱私我
Hidden
潛在我
Unknown


已有許多研究發現,開放我的程度與關係滿意度,存在顯著相關;因此,學習開放自己﹝自我揭露﹞,也接受別人給我們的回饋,不但有助於自我的認識與瞭解,同時,更能使個人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經由自我揭露()回饋(),我們更加認識自己、他人也更加瞭解我們。而「公眾我」的空間愈大,常常等同於人際關係愈好。

公眾我
Open
他人 →
回饋 → 
盲目我
Blind
↓自我揭露↓

隱私我
Hidden
潛在我
Unknown




跟別人共事與分享經驗的自由度與可能性愈大,他也愈接近自我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