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面對失落...談悲傷與悲傷輔導

正視生命中的失落(lose
n       『失落』是指不再擁有曾經擁有的某人或某物。
n       失去的部份具有重要意義或個人熟悉的,會感到悲傷 
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遭受許多無法避免的失落,例如:父母、兄弟姊妹,配偶、兒女的死亡或離異;離開你所喜愛的工作或朋友;失去身體的健康;失去寵物;甚至失去未來的美夢等,都會帶給你或週遭的人傷感哀慟。
悲傷: grief 是指一個人遭遇失落(lose)或被奪去心愛的人或物時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憤怒和罪惡感的感覺。更正確地說,你若沒有被奪去或喪失你有意義的重要人ˋ事ˋ物時,你就不會有傷慟。但是被奪去或喪失心愛的人或物時,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表現出悲傷。
悲傷所引起的身心反應
*       生理:失眠、疲倦、胸悶、頭痛、食慾不振--
*       情感:悲傷、憤怒、罪惡感、無助、焦慮----
*       認知:無法相信、困惑、強迫性思想、幻覺--
*       行為:煩躁不安、哭泣、夢見逝者、退縮----
如何協助哀慟者渡過悲傷期
K-Ross的悲傷階段理論(看個案的位置)
在心態上會有五個階段的轉變:
()否認:“不!不!”這不可能是真的”幾乎所有的當事人都會否認,而且不只在初期出現,日後也會反覆發生。
()憤怒:面臨親友死亡的當事人會對自己的遭遇感到憤怒、抱怨。
()討價還價:當事人會認為自己如果表現好一點,或許就可以避免死亡的發生。
()沮喪:當當事人不能再否定事實時,生氣與憤怒很快地將會被沮喪所取代。
()接受:如果當事人有足夠的時間,且能得到某些幫助以度過先前階段,將可以達到既不沮喪亦不怨懟的接受階段。
以上五個階段的反應都是正常的,如果當事人能被允許去表達他的哀傷,他將會很容易的面對最後接受階段,也感謝那些能陪他一起度過沮喪,而非一直告訴他不要難過的人。

  悲傷的疼痛就像愛的喜樂是生命的一部分 ,它也許是愛所要付出的代價。沃登(Worden, 1982)認為要協助悲傷者渡過悲傷期,需要(Kalish,1985):
一、悲傷者必須接納失落的事實,就是死亡已經事實上發生   若否認死亡或死亡的意義,常會導致延長、不健康的哀慟以及偶而有病理學的哀慟出現。
二、悲傷者必須接納哀慟是痛苦的   喝酒、服用藥物包括鎮定劑;想辦法避開憤怒、悔恨和悲哀的感覺;不需要的過度工作和性等,都是哀慟者用以逃避哀慟痛苦的不健康策略。
三、悲傷者需要適應那已無死者存在的環境   哀慟者應該面對現實,接納新的角色改變,並承擔以前死者所負的任務。
四、悲傷者需要把過去投入在死者的情感轉移到新的其他關係   這並非對死者懷念的背叛,而是面對人生更有意義的追悼。

異常(複雜)的悲傷反應:
延宕型悲傷:被禁止ˋ壓抑ˋ延後ㄉ悲傷
偽裝型悲傷:以生理症狀或偏差行為偽裝
慢性化悲傷:時間很長永未達到滿意的悲傷
誇大的悲傷:悲傷反應過度而影響正常生活ex.酗酒ˋ精神疾病ˋ創傷症候群...
要轉介ㄛ!

悲傷輔導原則
  悲傷輔導是協助人們在合理時間內,引發正常的悲傷,並健康地完成悲傷任務,以增進重新開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終極目標是協助生者處理與逝者之間因為失落而引發的各種情緒困擾並完成未竟事務。
Worden, J. W., 提出四個特定目標(李開敏等譯,1995):(1)增加失落的現實感。(2)協助當事人處理已表達的或潛在的情感。(3)協助當事人克服失落後再適應過程 中的障礙。(4)鼓勵當事人向逝者告別,以健康的方式,並坦然地重新將感情投注在新的關係裏。
下面我們提出一些輔導員有效輔導悲傷的輔導原則,讓輔導者做為參考。
一、強化死亡的真實感
  生者必須接納「死不復生」的事實,才能面對因死亡而引起的複雜情緒與反應。尤其是突然死亡,親友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接到惡耗,心中必有強烈的不真實感。強化死亡的真實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鼓勵生者面對死亡和談論失落。例如:災難發生時你在哪裡?當時的情況怎樣?如何發生的?是誰告知你的? 葬禮怎麼舉行的?親友們是如何談這件事?類似這些問題的討論都有助於檢視死亡事件的發生,來強化死亡的真實感,讓生者接受死亡發生的事實。
二、鼓勵悲傷者適度地表達悲傷情緒
  大部份哀慟的情緒都是令人不安的,例如:恐懼、無助、憤怒、愧疚、緊張、焦慮、壓抑和悲哀等。隨著這些情緒的表現在失落發生的初期會有麻木、幻聽、幻覺、幻想、混亂、託夢等悲傷行為出現。可是這些情緒和行為在遭遇失落的早期,由於親友都還處於混亂狀況中而無法被人認知,或未被察覺其哀傷 的強烈程度而被忽視。輔導員應認識這些悲傷情緒和行為是一種「正常的」而鼓勵做適度地表達以紓解不安。
  輔導悲傷必須要察覺失落對悲傷者的意義及衝擊,例如:憤怒的情緒對象是誰?愧疚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幻聽、幻覺、幻想的內容是什麼?輔導員應適當且有效地予以評估,檢定出較為明確的問題焦點。否則,不管輔導員能引發多少或多有深度的感覺,都不算是有效的輔導。
  但是輔導過程中,輔導者引導悲傷者表達悲傷情緒時,談到與逝者的往事最好從鼓勵正向的回憶開始。如果會談時悲傷者先從負向的回憶談起,即使正向的情緒很少,輔導者也應想辦法鼓勵他談談逝者的一些好處,或過去曾享有的美好回憶。這樣才能夠讓悲傷者透過輔導再經驗對逝者的矛盾情緒。
三、幫助悲傷者適度地處理依附情結
  對悲傷者而言,頓時失去了一位長期親密的依附者,必然會產生陷入絕境的無助、恐慌、茫然、苦思的反應。輔導員應該幫助生者適度地處理這種依附情結(attachment complex),讓他確認與逝者之間過去所扮演的依附關係已經結束。他必須在失去逝者的情境中,在其往後的人生舞台重新拉起另一幕戲,扮演新的角色、建立新的關係,演出不同的人生戲碼。
  為了達成上列的目的,輔導員應該瞭解悲傷者在處理與逝者的依附關係所面對的問題。也許他捨不得離開已經全毀的家園、也許他想要儘速離開這個讓人難忘的傷心地、也許他認為建立新關係,將自己的情感從逝者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對逝者是一種羞愧、也許他認為根本沒有人可以取代逝者的地位,這 些質疑可能是對的,但必須協助他面對並做適當的處理。但是有個原則輔導者必須要注意的,就是不要鼓勵還處在劇痛期的悲傷者做任何重大改變生活的決定,如變賣財產、改行、換工作、領養孩子、或很快跳入一個新的親密關係中。因為在極為悲傷的時刻,情緒尚未穩定,很難有好的判斷力,並且容易產生不良適應而影響到 未來新情境的適應或新關係的建立。重要的是告訴他,不要僅為減輕現在的痛苦匆促做決定,當他準備好時,自然就有能力做決定並採取行動。
四、從短期危機處理到長期悲傷療程
  面對災變、意外的傷亡,生者在完全沒有準備下所遭受的嚴重失落與心理重創是可以想像的。因為環境在非常急速中改變,以致生者無足夠的時間、精力與資源來應變,造成一種情緒上的休克,導致「休克危機」(shock crisis)。另外,生者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有效地適應一些緊急的情境,但當他竭盡他的適應資源(能力)時,即造成一種源盡危機(exhaustion crisis)。在這種情況下,生者用來控制其行為的功能暫時喪失,形成崩潰狀態而產生危機。此時急需運用危機處理的方式,來發掘並協助因為危機直接受影響的生者之內在、外在資源,以增強其處理及運用資源的能力,解決目前的困擾問題。
  悲傷輔導是一種割斷依附關係的漸進過程。危機處理是在協助生者在短期內減除危機障礙和促進生活適應能力。事實上,危機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所有的危機必須有結束的一天。但是對某些人來說,悲傷卻是長期的疼痛,需要時間來療傷,更需要持續的支持。例如:如失落後三個月、週年忌日、逝者生日 和特別節慶等都可能引發生者的哀慟。可是悲傷者週圍的親友,由於缺乏這方面的認知,常常急著想克服失落,期望悲傷者儘快恢復正常的生活和作息,導致悲傷者壓抑哀慟,使正常典型的急性悲傷變成複雜的慢性哀痛,這樣反而成為療傷的障礙之一。因此,悲傷輔導應從短期的危機處理轉為長期的悲傷療程,才能達到悲傷輔 導的目標。當然,個別輔導是其中方法之一,可是限於人力,採取失喪團體(悲傷者自助團體)的團體輔導方式,應該是一個可能給予的有效而持續的支持方式。
五、輔導者應有能力辨認「正常的」與「病態的」的悲傷行為
  當一個人面對「失落」時,不只在精神上會有極度的痛苦,在身體上也會產生明顯的疼痛和變化。一般而言,在哀慟的過程中,都會感受到身體的不舒服。最普遍的症狀是:頭痛、消化不良與四肢疼痛。還有如:失眠、暴燥、不安、憂鬱、缺乏或提高食慾也是很平常的現象。有的人會從事激烈的活動,而有 些人卻提不起興趣。肌肉緊張、疲勞、記憶力不好及無法專心等情形,也會伴隨哀慟而來。有些人會有過敏性的反應,另有些人會有雙手顫抖、心臟悸動、暈眩、與呼吸短促等因極度焦慮而起的特性,還有人會有與其已死的親人相似的病兆。
  一開始我曾提出沃登(William Worden)的四類悲傷的表現方式,就是要幫助輔導者有辨認悲傷行為表現的能力。在輔導過程中,輔導者會面對沒有重大失落經驗的人,誤認其正常悲傷行為表現為病態行為,而造成更為嚴重的不良適應。反之,輔導者亦有可能將正常悲傷行為當做病態行為輔導,導致延誤治療,甚至加劇悲傷的病態行為表現。因此,輔 導者必須具備辨認「正常的」與「病態的」的悲傷行為的能力,才能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一般而言,「正常」或「病態」的辨別,應以該悲傷行為是否在常態的悲傷期間所表現而定。若常態悲傷期表現出過激的症狀,輔導者視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悲傷治療是必要的,尤其是生理上的疾病必須先確定並轉介到醫院接受治療。否則僅給予悲傷者支持並再保證這些行為其實是正常的,即能幫助他度 過正常的悲傷期。如果悲傷者過了正常的悲傷期,還有下列的不良防衛或適應型態,例如:退縮、拒絕正視逝者遺像,表示悲傷者還停留在不真實感,而採取不健康的心理防衛機轉來減輕其焦慮。或長期保留與逝者有關的物品等等行為來消除分離焦慮,就是顯示出不健康的適應模式。如果濫用酒精或藥物來面對失落,而導致激 化悲傷經驗,阻礙哀悼的調適過程,輔導員則需採取積極治療態度,必要時需要轉介。
六、輔導者不要採用陳腔爛調來撫慰悲傷者
  最後,我要提醒大家,悲傷輔導者不要採用那些對哀慟當事人沒有幫助的陳腔爛調,例如:「節哀順變」「忘了吧」「讓自己忙吧」「做個勇敢的男孩!」、「生活是為了活下去」、「一切很快就會結束」、「你會站起來的」、「一切將在一年內過去」「你會變好的」;「堅忍到底」....等等太過籠統卻毫無幫助的「安慰話」。
  生離死別是人生最大的創痛。人們必須藉由表達悲慟來哀悼失落,宣告分離,並且重新建立新關係。否則,必會造成身心的不適和疾病,而無法走過悲傷。
...
我们不是神...無法改變別人手中的牌我们是陪他玩牌的人.
下面ㄉ貼文是章老師在她ㄉBlog上ㄉ文章...
有人說:想要成為一個諮商師,你自己都走不出來,怎麼能夠幫助你的個案走出來?
我說:成為一個諮商師,連自己的悲傷都不能面對,一定要自己忘卻,要自己走出來,怎麼能夠面對個案的悲傷,面對走不出來的個案?
我的「理論」跟有些人的不一樣,我認為一個人的悲傷不是用「遺忘」或「走得出來」作為有沒有處理好的指標;而應是一個人有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悲傷,有沒有能力攜帶著這個忘不了的傷痛繼續認真過生活...
如果一個自己也有傷痛的諮商員,不能面對自己的悲傷,不敢談論、假裝遺忘、用歡樂裝飾憂傷的心,他如何能夠面對個案的悲傷,陪同個案一起探索的悲慟情緒,他只會教他的個案學會遺忘,學會假裝,然後結案!
在我,諮商我的個案,我想要幫他去瞭解的是如何與他的悲傷共處,如何面對自己的走不出來,我要協助他認知到,走不出來並不是錯,不是功課沒作好,因為那是自然的東西,不是人為可以解決的「問題」。
不快樂不是錯,快樂也不代表正確的生活方式。人,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情緒,那不是我們可以掌控、選擇的,就像朋友當中也不是百分之百都是你歡迎的,但是生活中就是要有這些因子,好的、不好的、歡迎的、不歡迎的、正向的、負面的、光明的、黑暗的~~~ 它們都有著某種層面的意義,建構起我們的人生。
中國人的太極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們怎麼看待那黑的部份?把它當作不好的東西,要把它去掉嗎?那太極就變得不圓滿!人生也是相同,要把那些悲傷丟掉、遺忘嗎?不是的,沒有丟掉、遺忘,並不表示我們就要把它供在手裡,每天面對;而是我們可以找到一個位置把那些珍貴的失落與遺憾經驗好好收藏,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份。只有正視它、接受它、安置它,我們才能夠安心地繼續後面的生活,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圓滿豐富。
於是,每當把這些傷心的記憶拿出來觀望時,我們仍舊會有一顆柔軟的心,對著它流淚,對著它喟嘆唏噓,這是我們接待這位「朋友」的方法,然後再好好地把它放回心裡的位置。有時,我們也會跟這個朋友相處好幾天 -- 即使在事件發生的好多年,好多年之後 -- 在特別的日子、特別的季節、特別的情境,這都是自然而正常的現象,這時不要說:啊,都這麼多年了,我怎麼還是走不出來?
呵呵,我從來沒打算走出來過,我跟它一起生活著,它就在我的裡面啊!


http://tw.myblog.yahoo.com/caring_for_loss/article?mid=87&prev=89&next=44&l=f&fid=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