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拯救者的迷思 .

在生活中常見到拯救者、迫害者或受害者,造成互相循環的困境,而此困境的實相是什麼﹖造成困境的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困境是可以滅除嗎?知道滅除困境的方法嗎?
一、戲劇三重身份 : 拯救者 /受害者 /迫害者.....

二、拯救者的迷思 :

迷思 1. 我可以拯救別人嗎?
人倫悲劇的拯救遊戲 , 無力拯救自己的父母 , 往往卻認為自己能拯救小孩,拯救成為一條用善意鋪設通往地獄的道路。拯救者心中都深藏著- 英雄的衝動  , 他們把這衝動誤以為是 過度追求完美 提供幫助。
然而在拯救過程中,迫害者及受害者也可能會發生,為何會變得如此悲慘?不論何種方式,我們會體認到心中同時存在這三個角色或看到這幾個角色投射在外的世界

迷思 2.我有義務拯救他人的義務嗎 ?
蝴蝶破蛹 - 未經破繭的過程 , 終身只能爬行
善意的因(沒有知識沒有智慧)會倒致惡意的果
尊重每人與生俱來的權力獨特性-自已的功課要自已作
每個人都有天生俱有的權利—生存的本能,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負責。

迷思 3.我是...的唯一
我是 ()唯一的選擇?不得不的使命感? 
可以內省自己胎兒、童年早期生命中的殘缺,把悲傷、憤怒、哀痛的感受壓抑下來,喪失許多事物-例如:童年的玩樂、哭泣,切斷孩童的感受及界限,別人的感受和需求比較重要。深深烙印在「拯救」陷阱,拯救者拼命滅火,而受害者又去 燃起另一塲火,除非決定停止拯救,才不會複製童年悲劇的環境,甚至剝奪自己的生命,受害者也只有在承擔自己生命的責任,才會獲得轉機。唯一」的信念,剝奪再去尋求其他可能的選擇。


迷思 4.如果我努力.... ,你就會改變
拯救會阻擋人對現實的了解 , 常會因擔心傷了對方或失去對方 , 而阻礙了
真實的溝通,我的努力/善意/智力/自我價值 與另一人的改變是沒有關連,
停止試圖想改變別人 , 唯有改變自已 , 世界才會不同.

迷思 5.自以為是的愛 / 盲目的愛
  幼時未滿足需求,所導致的幻想、期望、失望、憤怒,把自己需求投射在對方身上,並相信對方會如此或要求對方符合自己的期望,這就是「自以為是的愛」。孩子承擔父母悲劇的世界,以為跟父母一樣(這是孩子表現對一方的忠誠),這就是「盲目的愛」,然而『智慧的愛』:父母對孩子,雖父母受苦,依然希望孩子的命運與自己不同,能夠快樂與滿足。不承擔不屬於自己的命運與責任,把不屬於自己的命運與責任還給對方,對命運謙卑與臣服,敬重父母,敬重生命的源頭。


什麼樣的組合可能構成拯救者的個性 :
n          童年在疏離殘缺家庭中的長大
n          內心有個被忽視、受虐、遭剝奪壓抑感受
n          被迫提早進入成人世界 ,扮演安慰父母的角色
因內在小孩未長大,所以重心在別人感受上, 忽視自身感受需求及界線。


三、受害者何去何從?
一個受害者常常繞著「否定感受」打轉,感到代罪羔羊、依附他人的、可憐的、絕望的、受傷的、倦怠的、自責的、停滯不前的,一個具有新的、真實、正向鼓舞的對話與轉念是很重要,才能脫離這受害的監牢。
                           
  
轉念1. 起正念

轉念2. 揭露偽裝的外表 , 辦識真實的本性
-偽裝往往是為了隱暪而非揭露
-真誠地看待自已
-準確地了解別人
-現實→夢想→神話 , 分辨真實

轉念3. 每人都有能力為自己負責
一旦人對於自已發生的事負起責任 , 就可以重新拾回主導權 , 作自已生命的主人 , 若不能審視場自已所站的位置 , 並負起責任 , 可能會因此變成另一個加害者

轉念4. 放下吧!
接納真實的本質
負面的情緒及傷害 , 大多來自排斥
- 接受別人本來的真實面貌 , 不貼評價標籤
- 接納自已的不完美 , 接受事情本來的樣子 , 愛自已 ,
接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 自己 or 別人

無明 - 舊習
投射與移情
自我的人身立場形成(自我慨念) 內心的評價及信念投射出來 , 而形成外在的行為關係就像一面鏡子 , 常反應出我們的特質信念/脆弱/潛力
自我依靠能力與重要強者的影響

如何解決
接納自已與父母
了解雙方是不同的個體
了解及尊重界限

逃避者的行為
投射者拒絕 OR 否認自已身上有某些自已不喜歡的部分 , 將不喜歡的部分 依附在他人身上 , 於是 本身可以不先自省而抱怨他人 , 如此行為會使自已天加遠離事實 , 甚至阻遏真實.阻遏真實與自我局限是一種投射認同的現象 , 也是一防衛機制 , 若能誠實的面對自已 , 修正這些痛苦所帶來的自我局限部份及信念使自已成為更完整的人

覺察
1. 將過去痛苦的記憶與處境.當作學習的禮物
2. 轉化深植童年潛意識的惡質素

覺悟


証悟法 - 斷無明的習氣 , 透過 覺悟內觀和正念 , 達到開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