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拆解憤怒的面具

在我們的情緒經驗中,憤怒可能會隨著不愉快的事件的發生自然地出現,是普遍而正常的,但也是最具殺傷力的。
  憤怒的作用
 

是一種信號,它提醒我們要處理一些令我們不愉快、或者對我們不公平的事情,幫助我們維護自己的權益。

給我們動力去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好讓別人知道我們不開心。如果我們能夠適當地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和期望,便可以增加與人溝通的能力。
 
  憤怒包含的意思
  憤怒的表達形式可能很簡單,一聲叫罵、一個頭搥、一雙怒目便令人把怒火發洩出來;但其實
憤怒是一種複雜的情緒狀態,它的出現通常包含了很多其他的感受和思想,連帶著其他負面的狀況,如嫌惡、挫敗和仇恨等;它可能衍生暴力行為和罪行,更與逆境的出現有密切的關聯,諸如貧病、工作不如意、家人關係不和等都可能是憤怒的成因。我們可能是憤怒當中的主角,或是當中的對象,如果我們不欲成為憤怒的奴隸,必須嘗試了解它,從而掌握及減輕憤怒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憤怒真是很鬼祟,它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它可能正影響著你每天的生活,若果你嘗試面對它,尋找它的根源,揭開面具背後的真相,你可能會發現以下的情況:
 
 
1. 當事實跟你期望有別的時侯──
為人父母者,皆最希望子女聽教聽話,若果你是家長,被學校通知,子女犯了校規要見家長時,你第一個反應是否很憤怒?你對子女的表現十分失望,你的期望愈高,你便可能因為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感到更大的挫敗,內心會怪責自己「教子無方」,挫折感積累之下漸漸成為憤怒的狀態,於是你把憤怒發洩在子女或丈夫/ 妻子身上,從而轉移挫敗所帶來的不安。
  試回想你在工作上、與你的伴侶相處時、日常生活的經歷中(例如趕時間赴約但等了很久也沒有巴士),有沒有對別人有很高期望,但卻發現自己控制不到事情的發展,繼而怪責自己或遷怒於人?
 
2. 「幫自己人」的心態──
物以類聚,我們都傾向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不喜歡跟我們性格或思想相異的人,因而相類近的人便組成群體藉此互相支持。當我們被反對或被歧視的時候,我們會堅持自己所屬群體的信念,例如有些香港人跟小數族裔人或內地人發生衝突,香港人便會團結起來保護自己,更會與自己產生利益衝突的人產生憤怒及怨懟。但請認真地問問自己,是否所有外地人也是壞的呢?你有否受「我們」的群體心態影響,令你對不同的人士產生偏見?
 
3. 潛藏的憤怒(Hidden Anger)──
許多時候,我們未必會在表面行為上表達憤怒的情緒,也許我們甚至不能顯著地意識到內心那種憤怒原來正潛藏著,不自覺地影響到我們的日常反應和表現。常見的隱藏性憤怒有兩種:一)被動而具攻擊性的狀態(Passive-aggressiveness),持有這種狀態的人,會被動地回應,否定憤怒的情感,但愛說反話,或口不對心,假裝表示同意。二)具有受害者的心理狀態(Feeling victimized),這些人因強烈地感到被傷害,常常覺得情況不公允,別人刻意與他作對,因而經常思想悲觀、傷感並充滿嫉妒。不少中學生常投訴被某老師針對,可能是老師曾於眾人面前責備他,令他自尊心受創,因而記在心裏。
 
    由此可見,憤怒可以不同的情況和形式出現,我們必須多留意自己每天的情緒及行為,方能處理隱藏的憤怒,或避免因挫敗和偏見而產生的怒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