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恨父母 .



天地之大,有寵愛孩子的父母,亦不乏痛恨父母的子女。痛恨的背後,都是因為缺乏了父母的一份愛。小孩子不懂得怨恨,他們只會默默地承受,他們不明白為何父母寵愛的總不是自己,直至長大成人,當怨恨滿瀉,他們就執著這口怨氣,伴自己一生終老。

麗珠今年五十四歲,一生助人無數。但每當提起那偏袒妹妹的母親,即令她變回一個憤憤不平的八歲小孩一般、時而哭泣,時而昏歇、嚷著『母親為何您不愛我?』。
美儀的母親偏愛其兄長,儘管她如何努力地讀書,或是在家中做盡所有家務,也贏得不到母親多望一眼。人長大了,倒過來看,卻有被母親利用的感覺。
我或許也有類似麗珠的心情...
從小和父親關係疏離直至為母親出征導致婦女關係更形惡化.....婚後因為許多自己和其他因素也離不開原生家庭...後期更為了弟弟家庭的問題一頭栽進去主要照顧者的角色...
老爸老媽說:妳弟的老後就靠妳了...我以為我要到家庭的位置...
事實上呢?!一切還是以兒子為重......
頭腦知道這是傳統思維,不能怪...可是我內在的感受?
我還是會回到"人生ㄉ碼頭"...掉到洞裡.....

我們每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內心小孩」,就是我們想被愛、被接納的部份。如果我們在孩提時代,這個基本的人性渴求未被滿足,在我們成長後的心靈當中,便會帶着一個受傷害的小孩,常常感到驚恐、憤怒、或自我乏低、或寂寞無奈、或有被拋棄、被忽略的感覺。與此同時,我們一定會否認這個小孩的存在,因為這就是我們心靈最敏感、及最脆弱的地方,我們不想給自己及任何人知道。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接納和重新愛護這個自己,這內心小孩便會容易情緒過激、或會對世界反應過敏、引起性格障礙、癮癖行為、婚姻問題,或產生破壞性的關係。

恨父母的人,內心充斥是憤怒委屈、深層卻積壓著一股無奈與孤寂的情緒。每當他們於治療中接觸內心小孩的時候,憤怒的小孩子總是不願靠近人,不願和人說話,無論如何,都不能撫平他心底那點傷痛。
恐懼的小孩,總躲在暗處裡瑟縮,在黑暗中找安全、越找越找不到。
被忽略的孩子最可憐,他們太習慣空虛的感覺,跟本不願跟任何人接近。他們內心的反映,也如生活中的行為相似。

我們小時侯未治癒的創傷,總會像尖錐般不停地刺痛自己及身邊的人,如果我們學懂了去接納及愛護這個內心小孩,我們的潛意識就能停止自己不再去將伴侶當作父母一樣,宣洩那永遠都不能宣洩得盡的恨意、和不再去要求伴侶為我們填補那無法彌補的愛。

家庭治療大師薩堤爾有一個重要的信念:「父母也是人」。
我們若果不以父母的身份去評審他們是否好壞,而是以一個「人」的角度去看他們的成長、他們的困惑、他們的無可奈何、他們的無知及限制,就如像看自己一樣,我們或可能較容易放低那份愛與恨的執著。


(TVB週刊618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