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活得愉快,慾望必須得到滿足。馬斯樂(Maslow)將需要(慾望)從最基層的生理需要(吃、喝、睡、衣、性)、第二層的安全感(生命不受威脅、住)、第三層的愛與歸屬感(育、樂)、第四層的成就感(工作)、第五層的受尊重(人際互動)、第六層的自我實現(生命的意義)。
然而,生活中未必事事得心應手、心想事成。自我功能是隨年齡的增長、生活的歷練,逐步提升的。所以,對兒童、青少年,甚至青年,自我功能都未必充份足以應付各種職能所需。當個體遭遇到不順時,原我(id)未獲滿足,或無法在符合超我(superego)要求的前提下滿足原我時,感到挫折與不安,為減輕內心的焦慮,會做出的防衛性反應(這些運作大多在潛意識中進行)--想法、言行,此謂之心理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
有的心理防衛機轉使用了會損人不利己,偶而使用倒也無妨,如果長期使用,令自己永遠逃避現實,也不了解自己,更遑論自我成長了。但是有的心理防衛機轉是良性的,讓自己有勇氣面對挫折,也能將問題做正確的歸因,還可提升自己的能力。當自我(ego)功能有成熟,就能輕鬆地在符合超我(superego)要求的前提下,滿足原我的欲望。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介紹心理防衛機轉
否認(定)作用(Denial) —駝鳥心態
將不愉快事件當成從來未發生過,以逃避心理上的負擔,彷彿頭埋在沙裏的鴕鳥一般,眼不見為淨。,這是最原始、簡單的防衛機轉。
將不愉快事件當成從來未發生過,以逃避心理上的負擔,彷彿頭埋在沙裏的鴕鳥一般,眼不見為淨。,這是最原始、簡單的防衛機轉。
此與潛抑作用不同的是,它並非「忘卻」已發生的痛苦之事,而是根本認為它沒發生。得重病、犯了重大錯誤,令當事人難以承受其後果,故一時之間以否認緩衝心理衝擊,若長期無法面對現實,則陷入妄想的境界。
投射作用(Projection) —刺蝟、嫁禍於人
用自己的想法去認定那就是對方的想法,例如莊周臨淵羨魚,便是很貼切的描寫。常見很多人責備、批評別人的缺點或過錯,而絲毫未覺察他自己偏偏就有同樣的缺點。其實他潛意識裏很恐懼別人發現自己的缺點,所以便「先下手為強」,把別人痛批一頓,那麼別人便不敢同樣批評他了。
有些人老是疑心有人要害他,如果仔細分析,有時可發現原來是他本來有討厭、仇恨別人的念頭,但恨別人是違背超我道德良知監督的,因此他把這念頭推到別人身上,認為是別人先恨他的,那麼他恨別人便是正當防衛了。
內射作用(Introjection) —自吻
把所有的過錯歸因於自己,陷自己於痛苦的深淵。如,自虐(拔毛)、憂鬱。
退化作用(Regression) —稚氣
小孩、老人,以及幼稚懦弱的人,當遇到挫折,為避免面對現實或遭受痛苦,有些尚未精通的能力(如溝通等),或是平時已學會的能力在壓力下表現不出來,故退化使用比較幼稚的方式(例如哭鬧、耍賴等)去爭取同情與照顧,以滿足自己的慾望,這種現象叫「退化作用」。
有些弱者長期以可憐者姿態獲取利益,永遠不願成長,成為團體(家庭、婚姻、工作團隊)前進的絆腳石。對個人言,如果從小習慣使用退化的手段(考試時慣用頭痛、肚子痛請假等),則人格永遠無法成熟。
幻想作用(Fantasy)—白日夢
無法處理的困境,或長期無法得到滿足的欲望,憑藉天馬行空的任意想像,得到暫時心靈上的滿足或釋放。如:自言自語、白日夢。
無法處理的困境,或長期無法得到滿足的欲望,憑藉天馬行空的任意想像,得到暫時心靈上的滿足或釋放。如:自言自語、白日夢。
潛抑作用(Repression)—健忘
把不能接受的念頭、情感、衝動,或對個人威脅太大的記憶,有目的的忘記(從意識知覺層面)排除掉,以免心情不愉快,逐漸真的不知道它的存在。潛抑作用可能不知不覺地影響個體的日常行為,做出連自己都莫名所以的舉動或產生一些奇怪的感覺。
把不能接受的念頭、情感、衝動,或對個人威脅太大的記憶,有目的的忘記(從意識知覺層面)排除掉,以免心情不愉快,逐漸真的不知道它的存在。潛抑作用可能不知不覺地影響個體的日常行為,做出連自己都莫名所以的舉動或產生一些奇怪的感覺。
潛抑在潛意識裡的內心衝突,其強度並未減弱,仍不時以不同方式試圖從潛意識竄出,因此當事人必須不斷地耗費心力,才能將它們壓下去,所以當事人往往因此而心神耗竭。我們可能會忘了去赴一個很重要的約會,雖然曾在日曆上大大地做了記號,甚至禮物都準備好了,也許是因為潛意識裏恐懼去赴那場約會。又如我們可能特別鍾愛或厭惡某一顏色,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也許答案就在潛意識中。
考試前須克制看電視的衝動,多讀書是屬於有意識的舉動,稱之為壓抑(suppression)。
轉移(替代)作用(Displacement)—遷怒、代罪羔羊
因禮教或對方的威權,令個體不能將(愛慕、不滿的)情緒,直接向該對象表現,而轉移到另一個安全的對象身上發洩,以減輕蓄積在內心的精神負擔(性慾、憤怒)。
青少年學子在學校受挫,可能把氣出在家人身上,父母多說一句他都嫌嘮叨,整日臉色都不好看,彷彿得罪他的是家人。如果不仔細分析,他可能也不知道問題出在那裏,只覺得一切都好煩。通常來說,轉移的對象,與原來的對象有相似關係(師長、同學兄弟姊妹),帶有代替性質,另外如吸奶嘴、吸手指、咬筆尖、抽香煙、嚼口香糖、喀藥。親子關係不良的小孩,可能會特別親近或排斥與父母特質 相仿的 老師。有人因一份難忘的戀情,而一再愛上具相同特質的人。
隔離作用(Isolation)、解離作用(dissociation)--視若無睹、拘謹、退縮、自閉
把令人感到相當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中加以區隔,使當事人對該事件失去感覺,於是在面對或回想該事件時便不會感到痛苦了。
青少年經常以「不知道」、「還好」回應任何問題,以降低自己因不確定如何回應可能出糗帶來尷尬。有的當事人在陳述自己遭到的迫害或虐待時,彷彿在陳述別人的事,看不出痛苦的表情,便是隔離作用運轉的結果。有時隔離作用和超理智是很相似的,對於某些該有情緒的事件,當事人卻顯出一副淡漠的樣子。壓力未宣洩,可能轉移到身體病痛、生理疾病來表現出來。久而久之,心中意念從意識中分離出來,獨自運作,結果某些心理內涵與重要人格分裂,或失去正常的思想與情感間的關聯性,導致失憶症、夢遊症、多重人格等。
抵消作用(Undoing)--強迫行為
以通俗的作法(洗手、檢查門窗…),來消除心中的焦慮(害怕竊賊侵入),或心中不斷浮現的罪惡感(強烈性慾),或抵消已發生不愉快事情積存在心中的厭惡感(被強暴)或罪惡感(膜拜、洗滌),以獲得心理上的平靜。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表裡不一
為了怕內心的欲望或衝動表現出來,引起不良的後果受到責罰,所以拼命控制,結果往相反的方向表現,矯枉過正。反向包括兩個步驟:一是先壓抑住一個自己和他人都無法接受的想法或慾望;二是潛意識裏,為了怕別人察覺自己有這種想法,反而表現出一種完全與內心想法背道而馳的行為。
為了怕內心的欲望或衝動表現出來,引起不良的後果受到責罰,所以拼命控制,結果往相反的方向表現,矯枉過正。反向包括兩個步驟:一是先壓抑住一個自己和他人都無法接受的想法或慾望;二是潛意識裏,為了怕別人察覺自己有這種想法,反而表現出一種完全與內心想法背道而馳的行為。
過度的自尊往往是為了掩飾內心的強烈自卑。有人內心深處明明很渴望獲得某人的青睞,卻總是情不自禁在緊要關頭做出氣走對方的言行。此與偽君子別有用心不同。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狡辯、酸葡萄
當個人的行為無法符合社會規範,或是遭遇挫折而不能獲得個人所追求的目標時,為了想維護自尊,減低焦慮感,便給自己的行為和想法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個解釋未必是真正的行為原因,經常當事人不惜曲解現實,文飾過錯,但本人卻不知情。青少年喜歡絞辯,即是合理化作用作祟。另如:酸葡萄心理、用不喜歡當作藉口、歸罪於他人等常用合理化作用的心理。個人愚弄了他自己,而不是別人;這些藉口的目的,是在意識上使個人覺得舒適一點。而個人也因貪圖這種舒適,而真的相信自己所找的理由是真正的原因,於是情況便難有改善了。
仿同作用(Imitation)
模仿心目中萬能的父母或心儀的偶像,希望跟對方一樣擁有才華或名望,脫離醜小鴨的形象。 最好學內在精髓,而非表面。
http://blog.xuite.net/kausi/blog/11432638
模仿心目中萬能的父母或心儀的偶像,希望跟對方一樣擁有才華或名望,脫離醜小鴨的形象。 最好學內在精髓,而非表面。
http://blog.xuite.net/kausi/blog/1143263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