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談心理防衛機轉(東西文化的智慧)

文/梧棲.沙鹿童綜合區域教學醫院心身科主任 李豪剛醫師


  人類文明邁進廿一世紀的今天,隨著高科技及工業的發達,近代人類的文明一直在向外擴張向外追求,曾幾何時,人類的太空探測船又開展另一銀河系的太空探險計劃,向未知的世界挑戰、追求;但是當人類向外追求的同時,卻又發現到我們所處的星球有太多的問題,高犯罪率、毒品泛濫、飢餓、人口膨脹、環境污染、區域性戰爭的威脅...等等,在向外太空追求的同時,人們不禁開始懷疑,人類是否有足夠的智慧來超越這些苦難而立足於這個古老的星球。
  現代人具備許多的知識,以便向外追求,達到物質慾望的滿足及快樂,卻少有智慧覺察內心世界的空虛貧乏,向內追尋,以達到現世憂悲苦惱的止息,人類需要先覺察到內心苦惱的存在才能向內追尋苦惱的原因,進而在原因上努力以達苦惱的止息:所幸古聖先賢也曾面對同樣的憂悲苦惱,他們的傳承智慧藉由東西文化的交流融通,是否開啟我們智慧的亮光,以達到今世憂悲苦惱的止息,實在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本文即藉由西方精神動力學派心理防衛機轉的討論及東方禪學的思考互相融通 ,期望開展一種新的思考空間,了解苦惱,超越苦惱。
  精神動力學派中的1-PERSON PSYCHOLOGY認為人類一切行為的主要驅動力,在於緩解二大本能的需求,亦即在於滿足「生的本能」及「死的本能」,這二大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所謂『生的本能』與儒家所談的「食色性也」「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有異曲同工之妙。『死的本能』就是破壞、攻擊的本能,亦即人類自幼即有自我的擴張性、侵略性及破壞性,例如二、三歲的幼兒就會與兄姐搶玩具零食,搶到一個還不滿足,還要再搶第二個、第三個,如果搶不到就大哭大鬧,甚至出手或者自己傷害自己,當幼兒協調動作發展成熟之後,就會開始向外探索,因而會讓爸、媽擔心,不是把髒的東西往嘴巴塞,就是碰觸一些危險的物品,因而爸、媽要開始注意幼兒的安全,對他說「不」,因此,幼兒的行為在滿足生的本能及死的本能的同時,也感受到外界規範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往往是採取與本能相對抗,具有批判性及懲罰性的。
   精神動力學派中的2-PERSON PSYCHIOLGY,亦即客體關係學派,則認為,人類一切行為的主要驅動力並不在於緩解二大本能的需求,而是在於要與其他人發展出一個成功的人際關係,在這個發展人際關係的過程中,出現了「生的本能」及「死的本能」的問題。雖然二大學派在理論建構上有因果的不一致性,但是,二大學派對於心理防衛機轉的重視則是一致的。
   「防衛」─顧名思義,是影射到外來的力量,壓力侵犯到我們了,我們需要來防衛,譬如說兩軍作戰,敵人的軍力特別強,我們評估一下,覺得自己沒有勝利的把握,因而採取消極抵抗的方式,且戰且退,就像民國三十八年撤退時所謂的「轉進」,為了保存實力,希望傷害減到最底,用逃避的方式來保存脆弱的自我;但是,當我們逃避時,除了要犧牲空間、時間之外,勢必無法採取更高明的戰略來克敵制勝,這是以軍事的觀點來談「防衛」;就心理上的觀點來說,當心理壓力過於強大,超過我們所能夠承受時,我們會在潛意識或下意識運作,直覺地來達到壓力的舒解,這種舒解壓力的模式由於是在潛意識或下意識中的運作,因而不經過探討分析就無從了解自己在潛意識及下意識是如何來逃避壓力,透過對這種模式的了解就可以進一步了解自己應付壓力的方式是不是成熟有效率的。在了解自己之後也可以用來觀察了解別人,進一步改善人際關係。
   過去我們常掛在口頭上的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全世界,是政府施政的目標及動力;其實,就我們每一位個體而言,我們心理動力的穩定及平衡,我們身心能否安頓乃是決定於三大主要能量之間是否調和:
(1)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驅動力
(2)現實感中的自我調適能力
(3)社會道德文化所孳息出來的自我批判能力

現代人處於一個變動性極高的工業社會現實中,常常會發現自己無法有效的因應這些巨大能量相互的衝擊,因而無法安頓我們的身心,焦慮感就由此而生。古德有云:定靜安慮得,我們的身心若無法安頓下來,那麼要超越人世間的憂悲苦惱,則如緣木求魚一樣的困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