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無條件的愛

...人生下來後,就有一個人際關係網路中的位置。
子女ˋ兄弟姐妹ˋ父母ˋ丈夫ˋ妻子...都是倫理的歸類。
倫理不總是那麼美好,倫理缺憾的那個部份,往往是困擾生活的一個重要議題。
在自我成長課程中自我探索是相當重要的。
薩提爾工作坊的課程中原生家庭圖和互動姿態的探索更加重要。
因為我們總能在倫理的糾結中看清楚自己的困擾...



孩時...我們都期待有一個了解自己的父母;也期許自己當個了解孩子的父母。
問題是...我們沒學習當父母時就已經當了父母...一切都在家庭系統中學習...不是嗎?
有機會就分享自己的覺察.....
在公共場所,我常聽見爸媽對小孩說:「要乖喔,不然爸爸(媽媽)就不疼你了」、
「別哭、哭這麼大聲,真丟我的臉,我不愛你了」,
或是「怎麼考那麼差,我們家的臉都被你丟光了」。

或許我們都能體會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
我也相信「大部分」的父母,無論自己小孩的表現如何,都不會不愛他(她),
可是當小孩聽到上面這些話的時候,心裡作何感想?
有時候,小孩子是很敏感的...
他(她)發現,當他(她)表現好的時候,爸媽老愛在親朋好友間提起他(她),
但一旦他(她)表現不佳,爸媽不是絕口不提他(她),就是稱讚其他的兄弟姊妹...
妳以為孩子會沒有感覺嗎???
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知道...我乖我棒...爸媽才會愛我....
...不就是一種有條件的愛嗎?
 
假如孩子告訴自己...我不想被有條件的對待時...
假如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眷顧時...
是不是叛逆就會發生....
 
 
家人間的互動,尤其是和父母親的互動方式,是形塑我們性格的重要過程,
也往往是我們許多「心結」的來源,這和家庭和樂與否沒有太大關係,
而是和父母愛我們的方式、教育我們的方式、對待我們的方式有關。
 
不論是男女之間或是親子關係,對對方有期待是常有的事,但有時候心理界線(psychological boundary)不清楚,分寸拿捏不適切,關心變成了掌控,善意的勸諫變成了批評和指責。
 
追本溯源,掌控和指責往往出於我們內心的不安和恐懼,「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怖」講的就這種情形。而我們的恐懼從何而來???學習來的...從原生家庭。
 
很高興自己有一些學習...除了幫助自己也讓自己在服務時能更有智慧的聽見ˋ看見和同理
 
我很喜歡這句話:事業是作為,為人子女是修為。老天爺安排這樣的父母,是讓子女經歷所有的發生,在過程中繼續學習。這些若不是探索自己怎能看到...
 
我更喜歡聖嚴法師曾說過的:看到就是療癒的開始。...自己要選擇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還是要選擇抱怨...終其一生在抱怨中度過???這都是自己的選擇...
 
在工作坊中老師分享薩提爾這段話:
(Virginia Satir 是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也是家族治療(family therapy,或稱家庭系統治療]的先驅)
 
她的這一段話,真可說是愛的最高境界:
 
I want to love you without clutching,   我要愛你而不控制你
appreciate you without judging,    欣賞你而不帶有評斷
join you without invading,   加入你但不要侵犯
invite you without demanding,   邀請你但不要求你
leave you without guilt,   不帶有罪惡感的離開你
criticize you without blame,   不責備地評價你的成就
and help you without insulting.   幫你一把但不輕賤你
If I can have the same from you,    如果我能由你那得到相同的愛
then we can truly meet and enrich each other.   那我們的相遇真會讓彼此富有
Virginia Satir, “Making Contract”
 
 
 

....無論是男女之愛,或親子、家人之愛...都能做到這樣,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感覺到滿足而自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