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無塵土氣,自在水雲鄉;楚楚淨如拭,亭亭生妙香
師父賜法名"常蓮"...在網路上抓到一些有關蓮花ㄉ意義...PO上和大家分享...
【佛法的蓮花】~~~因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正代表著佛菩薩入世度生而在塵不染的特性,亦代表著諸佛之因地,乃由眾生之污泥中發起本淨菩提心,而證究竟佛果。
我也願自己能「踏斷腳下紅絲線,跳出紅蓮大火坑」
蓮花,無疑地,是大乘佛教的象徵。諸佛、菩薩或坐或立於蓮花之上,這是每一個大乘佛教的信徒,所熟悉的景象。
大乘佛教對於花朵所採取之寬容甚至讚賞的態度,還可以從大乘經典當中有關連華的信仰看出來。
其中,最典型的 例子,是《維摩經‧佛道品》對於蓮花的讚美﹕
「譬如高原
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又說﹕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 ,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
這幾段經文意味著﹕只有在骯髒的淤泥當中(比喻 充滿煩惱的世間),才能開出芬芳的蓮花出來 (比喻成佛)。 相反地,若在清淨無穢的「高原陸地」
(比喻小乘佛教) 之上,則無法開出像蓮花一樣美麗芬芳的花朵出來 (比譬只能成阿羅漢、不能成佛)。換句話說,骯髒的淤泥,吊詭地(矛盾地,paradoxically
), 正是蓮花開得美麗芬芳的不可或 缺的必要條件。像「泥中蓮」 這樣的吊詭 (paradox), 或 許正是後來類似「火中蓮」、「火中優曇花」這類詭詞 (
paradoxical
phrases),一再不斷地出現在中國禪宗文獻當中的原因吧﹗
只有在骯髒污穢當中才存有美麗芬芳的事物(蓮花),乃至只有煩惱和苦痛當中才孕含聖潔和解脫,這種吊詭(矛盾),具有濃厚 的「悲劇」性,這是像《維摩經》這類的大乘經典,所共同具有的觀點,做為一個學佛、修行中的菩薩,原本追求的乃
是清淨無穢的聖潔和解脫﹔但是為了救渡世間的苦難眾生, 菩薩必須學習作一個「吊詭」(矛盾)性也是「悲劇」性的人
物﹕犧牲清淨無穢的生活,拋開成聖成賢的欲念,和苦難的世間眾生同苦難、同煩惱﹗否則他就不是菩薩、就無法解脫
成佛。和眾生同苦難、同煩惱,是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的原因,也是菩薩不得不為的行為。既然是「不得不為」,那就 是一種「吊詭」,一種「悲劇」。
所以,《大般涅槃經》卷 11,曾說﹕「菩薩摩訶薩應當……專心思惟五種之行。」而「五種之行」當中的第五行則是「病行」,亦即示現和世間
苦難眾生一樣的特質﹕生病﹗
而《維摩經(卷中)‧問疾品》,也有類似的說法﹔「以
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維摩詰居士)病。」又說﹕「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又說﹕「菩薩於生死而 不捨。」這在在說明﹕想要做一個「無穢」的菩薩,
吊詭地也是悲劇地,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污穢」的菩薩﹗
《維摩經》裡的維摩居士,無疑地,是一個吊詭性、悲劇性
的人物﹔他不過是實踐菩薩不得不為之「病行」的一個例
而已﹗
而蓮花,正好具備「出淤泥而不染」這種吊詭性、悲劇性的菩薩德性,因此,蓮花成了大乘菩薩和佛陀 (完成了之菩薩) 的象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