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也稱為「反應形成機轉」或稱反應結構(Reaction formation)。屬於神經症性防衛機轉(Neurotic Defense)。
所謂反向作用,是個體內心(潛意識中)不能為意識所接受之觀念、情感、衝動及慾望,由於自知這些無法見容於社會,
因此為防止此類具有威脅性或危險性的衝動與慾望被表達出來,個體將以相反的態度與行為等型態表現在意識層面。
反向作用的歷程包括兩個步驟:一是先壓抑住自己和他人皆無法接受的想法或慾望;
二是潛意識裡為了防止他人察覺自己有此想法與慾望,反而表現出一種完全與內心想法背道而馳的行為。
應用與舉例
行為上極力表現的,卻恰與內心隱藏的真正動機相反,其刻意展現的相反的面貌,為的就是要壓抑真正的衝動與慾望。
例如表現出濃烈的愛以掩飾心中的恨。或是小男生刻意欺負喜歡的小女生。

Freud心理發展階段中,這也說明一個小男孩可能因為父親與母親有性的關係,而嫉妒父親,
但他的意識中卻不願承認此一想法,因此反向作用使他變得崇拜父親。
反向作用故可解釋:
「過度的自尊往往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
或是人際交往中,內心明明渴望獲得他人青睞,卻總是不自覺在緊要關頭做出氣走對方的事。
分析其中,是由於過度擔心內心的渴望需求被他人發現。
這是矯枉過正的典型反向作用。
俗諺中的「此地無銀三百兩」亦是反向作用欲蓋彌彰的最佳寫照。
其他生活常見例子像是:對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懷有敵意的繼母,往往特別溺愛孩子,企圖證明她沒有敵視孩子;
再如,過分熱情或自我吹噓的行為是對被壓抑在無意識中的那種不好與人交往或自卑的強烈衝動的一種反應。
當某人希望照顧自己卻明顯地照顧別人、
“恨”自己真正喜歡的某人或某事物,
或者“愛”自己所恨的競爭對手或所不喜愛的職務。

反向作用跟否認一樣,都是心理防衛機轉之一。但是跟否認不一樣的是:反向作用是一種較為持久,作用較遲緩,但效力也比較大的一種心理防衛機轉。
否認是屬於短暫性的,力量極強,主要運作原理是扭曲事實,否認事實的存在,藉以避免面對事實,減低焦慮;而反向作用跟否認不一樣,反向作用是為了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在做事情的時候,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動作。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走在月台旁邊,為了擔心掉下去,而故意走的遠一點?這就是反向作用的原理。

反向作用是用來防備心理衝動的。
最常發生的時候,就是我們厭惡某人,但我們擔心自己的厭惡被發現,所以就過度客氣,藉以掩飾自己的憎恨。
這樣推論下去,其實,禮貌也是一種反向作用。
我們對於一些我們很討厭的人,有時候反而變得過度有禮貌,因為我們擔心不這樣做,就會無意之間漏出馬腳。
這樣的行為並非是有意識的動作,它幾乎是潛意識中自動完成的,一如其他心理防衛機轉一樣。
反向作用是很正常的心理作用,只要運作得宜,並無不妥,但是萬一反向作用太強的時候,那就會出現病態。
強迫症就是一種例子:患者為了擔心瓦斯外洩、外賊入侵、細菌感染,而不斷檢查瓦斯、檢查門窗、反覆洗手,動作一再重複,檢查個十幾次門窗都還不放心。這就會造成痛苦。

根本上,反向作用不是一種疾病,它只有在過度強烈、又極為僵化時,才會造成疾病,
很多病症都有反向作用的影子,處理上,也得視不同狀態來加以處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