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荷葉與露珠 .


這是很久以前就讀過的文章...經過老師的推薦原來是有隱喻的.......

小荷葉從莖裡冒出來,一張開葉片便看到躺在自己胸前ㄉ一粒晶瑩剔透的露珠。
小荷葉就問:「你是誰?怎會來到我的胸前?」
露珠說:「我叫露珠,是夜裡水氣的凝結,偶然留在你的身上,我馬上就要走了。」
小荷葉說:「你為什麼要走呢?」
露珠說:「喔!我也不想走,但是待會兒太陽出來了,我就會化成水氣,飛到天上去了。」
正當小露珠說話時,陽光來到了荷花池,一眨眼就把露珠化為水氣,帶走了。
荷葉感到孤單,四處找尋小露珠的蹤影,不論它多麼努力,再也看不到小露珠。
第二天清晨,小荷葉張開眼睛,又看見了露珠,開心的大叫起來:「嘿!露珠,你又來了,我很想念你呢!」
露珠訝異的說:「不會吧!我又不認識你,我是今天才從昨夜的水氣中生出來的,偶然留在你的身上,你別認錯了。」
露珠滾動著身體,陽光照耀在它身上,映出一些美麗的彩虹,一轉眼就消失了。
小荷葉感到非常迷惑,因為眼前的露珠和昨天的露珠,長相一樣,名字也一樣,映出的彩虹一樣,連化去的時間都一樣,為什麼露珠不肯承認它是昨天的露珠呢?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小荷葉變成大荷葉,每天清晨總有一粒晶瑩剔透、一模一樣的露珠拜訪,奇怪的是,沒有一粒露珠承認自己是昨天的露珠,更別說承認自己是「最初的露珠」了。
荷葉長大了,變老了,它一直知道自己是當初的那片荷葉,也記得第一次看見露珠的情景,荷葉的心裡既傷心又迷惑:「為什麼我總是原來的我,露珠卻永遠不是昨天的露珠呢?」
有一天,荷葉終於枯萎了,內心懷著巨大的傷心和迷惑,
沉入荷花池裡...............

妳從這文章讀到些什麼???
老師說荷葉上的露珠每天都是不同的,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沒有改變的是荷葉的成見,是屬於荷葉個人的,不是事件本身的
所謂成見,指的是依照舊有的經驗及行為不斷的重複,而對過去經驗統整為同一個結論或歸類可是人類真實生活的經驗,是一刻接著一刻的流動變化,每一刻都是新的經驗,所以,封閉世界裏是被貼標籤的分類並受成見所控制。
老師說認知行為療法的創始人Dr.Aaron Beck認為造成抑鬱的原因是一些讓日常生活經驗扭曲的思考方式ex.
*武斷的推論:忽略了事實和推論之間的重要差別,就武斷的下結論.
*錯誤的歸咎:把過失或責任從真正肇事者身上轉移到其他人或事件.本人無法停留在此時此刻,不願負起照顧自己ˋ認可自己的責任.
*認知的不足:否認事實...所以無法體認全局,不是把過失/責任向外推,認為與自己無關ˋ不必負責...就是把過失/責任向內引,認為和自己有關而自責.
*過度的歸納:只看到人與人之間ˋ或事與事之間的相同處,而忽略其相異處.
*非此則彼的思考方式:事情都採"對錯"ˋ"黑白"ˋ"好壞"...這種二元的思考方式.

不管雙方溝通交流的原本用意是什麼,溝通的意義應該在於對方所引起的反應。
就像剛剛那片荷葉的【內心地圖】不等於現實世界,荷葉的行為是取決於內心地圖,並不是取決於現實世界,也就是說,荷葉對露珠的各種解釋和描述,並不等於真正的露珠,不管荷葉原本的用意為何?溝通交流的意義在於露珠的反應。
可是荷葉卻每天帶著過去的成見,面對新的露珠...
想一想...我們是不是也跟荷葉一樣...根據自己心中所描繪的地圖來行動,而非根據世界的實際面貌.
換句話說,人們的行為取決於自己對世界的解釋,而非世界的實際面貌.
anyway我們都要學習負責任的溝通模式...不執著於自己的信念ˋ價值...只是對彼此不同的觀感感到好奇沒有誰對誰錯...不執著於自己講得正確或者只單向的講自己想要講的話...因為溝通的意義在於對方是否收到你的訊息或者能引起對方的反應(feed back).....若果不能那就換個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